书籍 中国文学纵横的封面

中国文学纵横

夏志清

出版时间

2019-03-31

ISBN

9787208156210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本书收录了十四篇关于中国文学的评论文章与研究论文,都是夏志清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时发表出版的,本书是夏志清自认的传世之作。夏志清在这本书中的文学批评,贵在他既熟悉西方文学的精神与内涵,又了解中国文学的脉络与审美,他往往以中西比较的高度,适当运用西方文学的某些标准来观照中国文学,因而在同时代的中国文学研究中,呈现出既不同于西方汉学家,也不同于中国本土文学研究者的面貌,显得颇有新解,甚至不乏惊人之语。他的文字,针对性强,批评时不留情面,像与普实克、浦安迪的商榷文字,就很见锋芒。从《夏志清论中国文学》一书可知,作者基本的文学观,是以文学审美为中心,重视文学作品所呈现的精神世界,倡导自由平等、人道主义等现代生活的价值观。

-----------

全书共分四辑:第一辑“从批评的角度研究中国文学,探讨中国文学的实质与意义,同时检视西方学者欣赏、评价中国文学的角度和方法”;第二辑专门讨论中国的传统戏剧;第三辑是关于古代和近代的中国小说的评论;第四辑则侧重现代小说,专书分析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和女性在左翼革命小说中的角色问题。

------------

夏志清无疑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小说评论家。……这本集子的学术文章不仅出色,更是真正值得被赞许为那个已用得太滥的形容词──“seminal”,极具开创性。

——韩南 哈佛大学教授,著名汉学家

重读这些文章,让人重新感觉到夏志清的评论眼光读到。这些文章确实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每篇都看到令人耀眼的观察力,并且不因时间和西方日趋成熟的中国文学研究而褪色……文章见解超脱,恍如鲁殿灵光,解释为何某些文学作品值得我们重视,而其他大多数则不必理会。他的论文一如既往地继续激发每代学生回应他的洞见并理清自己的思想与个人批判的偏见。

——何谷理 华盛顿大学教授,著名汉学家

夏志清(1921——2013),1947年赴美,1951年在耶鲁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先后执教美国密歇根、纽约州立大学、匹茨堡大学等校。1961年在美国用英文出版了使他一举成名的《中国现代小说史》。1961年任教哥伦比亚大学东方语言文化系,1969年为该校中文教授,1991年荣休后为该校中文名誉教授。

目录
编辑说明
校订余话
序言
致谢
I 理解中国文学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没有读过原著文本就看专著论文纯粹是给自己找罪受,外行人看热闹,领悟到的也是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反而让自己干着急。不过从另一层面讲,这倒是我阅读原著的动力。
本书其实算是对之前两部文学史的反思之作,虽然还是没有逃脱西方自由主义的桎梏,但言语间已经不那么激烈,对鲁迅等人的评价也有一定改变。其实很多时候文学还是需要靠时间的沉淀才能看出好坏,不同意识形态对同一作品的评价也各有不同,像作者评价一般红楼、鲁迅小说如今却依然风行,高度评价的张天翼已成为儿童文学作家,张爱玲、沈从文之流更只成为文青读物,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广博辛辣,火药味很浓。但说老舍没有短篇小说的才能我就有点emmmmm……
夏志清可真是敢說敢噴,這些三五十年前的舊文今天讀起來也很鮮活靈動,對文學史價值的理解雖仍不脫政治意氣,但著力忠於真實的人本精神、多元的人道主義和差異的人生體驗,開啟了北美中國文學研究的比較文學視野、物質文化取向和細讀文本功夫的趨勢(王德威身上的印記尤為明顯)。浮現他左挽衛慧右牽王安憶的可愛樣,可與其古典/現代小說專著參讀。#讀而益#096
多少年前的文章了,至今读来仍是新意!
文学评论大家,受益匪浅。
作者不断重申批评家的责任在于挖掘蒙尘之作,重新品评,推而广之。这也是批评家的道德。所以人云亦云最不足取。作者过于看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因此轻视中国古典文学,认为其皆不如西方文学有意义。恰好最近在看欧丽娟《中国文学史》。“五四”一代“进化论”史观对文学分析是一大歪曲,如作者一样持“人的文学”理解也有失偏颇。对汤显祖戏曲“时间-人生”地解读、“战争小说”(“袍带书”)叙述模式地概括、共产主义小说女性形象地梳理,三篇扎实地分析颇见功力,有启发。
只看了最后一篇《残存的女性主义——中国共产主义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夏先生六十年代写作时身在美国,北京出品的《人民文学》居然一期不落全部读过,何尝不是一种“黑到深处自然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