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论文集(第三辑):陈规再造的封面

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论文集(第三辑):陈规再造

[美] 巫鸿

出版时间

2020-01-01

ISBN

9787208156883

评分

★★★★★
书籍介绍
◆清宫帝王的化装肖像,身份扑朔迷离的“十二美人”,屏风上绘屏风的“画中画”……中国古代美术史上的一串串趣味密码,由著名美术史家巫鸿悉心破解。中国传统艺术注重程式,充满“陈规”,控制着作者、读者和观众的自我想象与自我表现,然而,相似的图像在不同的语境里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含义,旧传统和新创造之间时时进行着对话。理想化的美人登上深宫的屏风,就成了异域风情与文化权力的象征。 “巫鸿美术史文集”是芝加哥大学巫鸿教授中国古代美术研究成果的全面集成,编年汇集了巫鸿几乎所有古代中国美术史的论文和未发表讲稿,串联四十年学术历程中散落的明珠,透视学者思维发展成熟的脉络。 继2019年出版的《传统革新》与《超越大限》之后,《陈规再造》为文集的第三卷,收录作者1995年至1998年关于中国古代美术史的15篇论文和讲稿。这一阶段的研究仍聚焦于墓葬、佛教、肖像艺术等主题,持续探讨图像内容与空间、媒材的关系。其中《清帝的假面舞会》《屏风入画》《陈规再造》等一系列论文,围绕清宫旧藏文物和中国古代艺术审美传统展开,选择了雍正乾隆变装画像、十二美人图、屏风文化等精巧的切入点,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引人入胜的同时,进一步发展阐释了“图像”与“原境”互动的美术史观,是为后来《重屏》等专著的雏形与先声。 “巫鸿美术史文集”下一步即将推出卷四《无形之神》与卷五《残碑何在》,敬请关注。 巫鸿(Wu Hung),著名美术史家、批评家、策展人,芝加哥大学教授。 196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习。1972—1978年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1978年重返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随即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教学,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该校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2008年被遴选为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并获美国大学艺术学会美术史教学特殊贡献奖,2016年获选为英国牛津大学斯雷特讲座教授,2018年获选为美国大学艺术学会杰出学者,2019年获选为美国国家美术馆梅隆讲座学者,并获得哈佛大学荣誉艺术博士。成为大陆赴美学者获得这些荣誉的第一人。 其著作包括对中国古代、现代艺术以及美术史理论和方法的多项研究,古代美术史方面的代表作有《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1989)、《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1995)、《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1996)、《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2010)、《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2012)、《“空间”的美术史》(2018)、《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2019)等。 编者郑岩,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唐美术史与考古学,主要著作有《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从考古学到美术史》《逝者的面具》等,合著有《山东佛教史迹》《中国美术考古学概论》《庵上坊》等。
目录
28 公元2世纪的天界图像 ——以武氏祠“后石室四”画像石为例 (1994)
29 “私爱”与“公义” ——汉代画像中的儿童图像 (1995)
30 清帝的假面舞会 ——雍正和乾隆的“化装肖像” (1995)
31 再论刘萨诃 ——圣僧的创造与瑞像的发生 (1996)
32 画屏:空间、媒材和主题的互动 (1996)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雍正,或绘制变装肖像的御用画师,极可能是从欧洲18世纪初流行的假面舞会风潮中得到了灵感。这种假面舞会根植于宫廷娱乐,以寻求变装模拟的刺激为主要目的。雍正十二美人及其他清宫美人画显示出了,一种对“汉族性”及“汉装美人”所代表的异域风情的私下的兴趣。也正是因为这种兴趣和推崇来自最高统治者,美人画在清代宫廷艺术中才能发展成一个强有力的画类,对异族女性空间的幻想也才能持续近一个世纪之久。“汉装美人”是异类和他者。她所有的柔弱、顺从和怀春因此都带有明显的政治含义:对她和她的空间的占有并不仅仅是满足私下的幻想,而是满足了向一个降伏的文化和国家显示权力的欲望。它们象征的是一个被征服的民族,这个民族被赋予的形象是一个扩展的女性空间,包含其所有的魅惑力、异国情调和脆弱性。
关于汉代的『私爱』与『公义』一文,收获良多,特别是结合汉代画像中的孝子图,展示了另外一种倾向于儒家伦理教化的解读,与从丧葬信仰的角度不同。可备一说。整本书的装帧不错,印刷看着舒服。
重屏
选篇和其它书籍有重复,内容也多少有些熟悉。“空间”是这本书里的关键词,无论是墓室、壁画、美人图、屏风甚至文学等等,书里大多紧扣“空间”去分析。当营造空间的要素叠加时,如屏风和手卷、壁画和建筑,现实空间与虚构空间就与人发生了亦幻亦实的互动。某种程度上,中国戏曲的舞台设置也秉持着这种道理,通过抹去实在的布景,用程式化的道具和舞台“空缺”达到与观众互动的目的。另外,关于三星堆的研究,侧重在“眼睛”上,关键是指出对眼睛的强调与承认个体存在之间的联系。就近期三星堆新出土的文物上,可能研究又能更往前推进一步。
一种模式,一种视角。
眼睛,假面,镜子
奔着那篇《清宫十二钗与<红楼梦>》去读的,会想起来贾母领着大家挨个参观女孩儿们的住所的那章(第四十回)。深院曲房,别饶佳致,道人读书之暇,聊为谱之。不必溺其文情,聊堪裁作诗骨。
作者是早有耳闻,书还是第一次读。我需要好好学习。
良莠不齐
自我重复和自我抄袭的比重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