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西中有东的封面

西中有东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编

出版时间

2019-12-31

ISBN

9787208156890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中西文化交流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西中有东》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为我们揭示了中国与西方在历史长河中的互动与交融,让我们认识到,文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中西文化交流的大门,让我们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寻找共鸣,实现心灵的成长。
作者简介
包华石,美国著名汉学家和艺术史学者,现为密歇根大学中国艺术与文化教授、前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他专注于中国艺术史和比较文化研究,作品涵盖《古代中国的艺术与政治表达》和《纹样与人物:古典中国的装饰、社会与自我》。包华石还担任多个学术机构顾问,关注艺术在中国社会历史层面的表现及个体力量与社会公义的艺术表达。
推荐理由
《西中有东》通过深入探讨中西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借鉴,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丰富而多元的文化交流画卷。本书不仅深入分析了中国古代政治、法律、艺术等方面的历史背景和思想精髓,还通过对比西方文化,揭示了两种文化体系的异同,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文化视角。它不仅有助于读者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还能激发读者对跨文化交流和全球视野的思考。
适合哪些人读
对中西文化交流、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哲学感兴趣的读者
希望拓宽文化视野、提升全球意识的学习者
对跨文化研究、比较文化研究的学者和研究人员。
书籍脑图
目录
第一讲 导言
方法
文化政治
17 世纪文化政治的特质
18 世纪文化政治的特质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欧洲17-18世纪流行的“中国热”,为啥到19世纪就突变成“中国黑”了?用粗糙的话说,因为当时欧洲要构建自己的民族主义,于是就鼓吹自由与平等始终是西方文明核心价值,中国历来缺乏社会公义——说白了这就是一套文化政治的话术策略。包论证下来,说中国唐宋时期就存在若干与西方启蒙运动时期相对应的核心概念了。不过包华石肯定是不喜欢民族主义,也怕被说成是个民族主义者,他认为那些棒棒的价值观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理性发展的产物,而不是某种文明的原生价值。这书主要就是给那些戴着“东方学”(或“西方学”)有色眼镜看世界的“外宾”醒醒脑吧
读了两周多,对于我来说不太易读,涉及的方面太多了,经常让我思绪涣散。。。但是看看人家做的美术史和对图像的讨论,哎,想想大多数还局限在一种甚至一张画、文献只含括画论诗文集的那些小问题讨论。。。。哎。。。。
时至今日,西方对于东方的可以误解也是屡见不鲜的
简单翻了下导论和最后刘东教授的评议。虽然此书主要从艺术史和文化政治的角度剖析,但是回应的还是民族主义思潮以及中西差异这些经典问题。正如民族主义塑造民族,比较思维也可以塑造差异。
抽象艺术一直被认为是“现代性”的表征,但东方抽象美学对现代艺术的贡献却被冷战学术所抹去。包华石在这本书中反过来思考抽象政治概念的具象化,指出17-8时期的欧洲人尚不能理解“官”“职”分离的事实所包含的抽象政治概念,以科举制为代表的官制使得行使权力不是依赖于贵族身份,而是office。“官员”的形象主要是官帽,而欧洲贵族肖像要突出某人的Majesty。视觉表现预设了特定的解读视觉表征的社会文化能力,涉及到一种特殊的对“政治平等”的概念之理解的社会土壤。思路很有意思,但是对中国的图像的接受土壤好像用士大夫画不太合适,得用庙里面的壁画?那可都是庄严硕大的具体人像...刘东的评论完全跳过了艺术史的这部分。希望能有艺术史家愿意仔细地批评包对材料的解读。
要是画能印得好些就好了,纸张比较差
简要看看中国那部分,然后再看西方的接受史还是很有收益的
有的地方过于牵强 对比过于机械 其他不错
草草翻看,包华石这些西方学者的优势在于他们身处西方,因而能够熟练地运用西方的理论和方法重新审视和建构中国,这种跨文化的视角会有启发,但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出发点仍然来自于对自身文化困境的反思,即便涉及的是东西方交流的双向互动。简言之,中国不是问题,而是材料,充其量可以作为方法。因此也不存在所谓的偏与不偏的问题,因为书中的观点并不重要,你完全可以不认同,重要的是,你要了解他的论述框架和过程,以及问题的出发点。最后,说一句,这本的翻译真的不太好,不是机翻胜似机翻。
翻译非常恶劣。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