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西中有东的封面

西中有东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编

出版时间

2019-12-31

ISBN

9787208156890

评分

★★★★★
书籍介绍

两届列文森奖得主 包华石 首部中文专著

国际知名汉学家 卜正民 诚意推荐

以视觉艺术追溯政治思想,反思启蒙运动以来西方对中国的误读

——————————

包华石的写作是一部关于思想迷宫的卓越沉思,不论是欧洲还是中国,正是这些历史思想指引我们走到了今天。这部作品最强有力的贡献在于指明,自由的历史并非一个全然封闭的西方工程,而是人类经验的外观表现,可以冷静并合乎逻辑地逐步获得,不论是从中国还是从任何其他地方。

——卜正民

——————————

内容介绍:

1.美国著名汉学家、艺术史家,两届列文森奖得主——包华石,首部中文论著

包华石曾于1993和2008年两次获得列文森奖,是世界顶*的汉学家、中国思想与艺术史学者。《西中有东》是包华石首部中文专 著,也是他聚十年研究之成果的又一力作。

《西中有 东》充分体现了包华石艺术史 与思 想史并重的独特研究路径,不仅论述逻辑完整,而且在方法上颇富新意,采用了跨语际、跨视觉分析。

—————————————

2.以视觉艺术等文本追踪政治抽象概念的发展历程,探究中国悠久的正义传统

包华石使用了大量视觉材料,如欧洲肖像画、版画、印刷小册子和中国园林、山水画、石刻、扇面等。他认为某一时代视觉艺术的典型特征,意味着创作者和观看者双方对整个社会的认知水平存在某种共识。因此,他视艺术作品为政体、人民、施政权力、平等、自由等政治抽象概念的形象化,依此探讨思想的接受与普及程度。

同时,包华石通过比对西方著作对中国文献的翻译引用与中国思想论著原文,譬如18世纪杜赫德《中华帝国全志》翻译的宋代奏章,或凯夫翻译的《孟子》,为中西政治思想正本清源,确认了启蒙运动期间存在经翻译实现的智力交换,驳斥了自由与平等始终是西方文明核心价值,以及中国历来缺乏社会公义的观点。

—————————————

3.反思启蒙以来西方对于中国思想的误读,复原历史的趋同共存

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亦如同一文化内部的交流一样,是极度复杂精巧的过程。启蒙运动时期的智力交换,通过翻译过程调解、改造。因此,受18世纪启蒙运动影响形成的、作为现代社会建构基础的政治理念,不是西方独有的,中国也有相似的讨论。它们为中国和西方有自觉意识的知识分子所共享。权利平等或言论自由等基本的社会价值,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理性发展的产物,而非某种文明的原生价值。

通过在比较视角下对所谓“西方价值”观念进行批判性分析,本书表明,政体的差异是结构性的,而非文化性的。对于社会正义的追求深植于每个人的内心,只要给予适合的历史土壤,理性的种子便可生根发芽。

包华石(Martin Powers)

著名汉学家、艺术史学者,美国密歇根大学中国艺术与文化教授、前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专攻中国艺术史和比较文化研究。同时服务于美国学术团体协会(ACLS)、国家人文基金会(NEH),并任英国视觉艺术高等研究中心(CASVA)海外顾问。他的研究聚焦艺术在中国历史,尤其是社会历史层面的表现及影响,关心个体力量和社会公义的艺术表达。

著有《古代中国的艺术与政治表达》(获1993年列文森奖)、《纹样与人物:古典中国的装饰、社会与自我》(获2008年列文森奖);参与编著《观看亚洲艺术》《布莱克威尔中国艺术指南》。

目录
第一讲 导言
方法
文化政治
17 世纪文化政治的特质
18 世纪文化政治的特质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欧洲17-18世纪流行的“中国热”,为啥到19世纪就突变成“中国黑”了?用粗糙的话说,因为当时欧洲要构建自己的民族主义,于是就鼓吹自由与平等始终是西方文明核心价值,中国历来缺乏社会公义——说白了这就是一套文化政治的话术策略。包论证下来,说中国唐宋时期就存在若干与西方启蒙运动时期相对应的核心概念了。不过包华石肯定是不喜欢民族主义,也怕被说成是个民族主义者,他认为那些棒棒的价值观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理性发展的产物,而不是某种文明的原生价值。这书主要就是给那些戴着“东方学”(或“西方学”)有色眼镜看世界的“外宾”醒醒脑吧
读了两周多,对于我来说不太易读,涉及的方面太多了,经常让我思绪涣散。。。但是看看人家做的美术史和对图像的讨论,哎,想想大多数还局限在一种甚至一张画、文献只含括画论诗文集的那些小问题讨论。。。。哎。。。。
时至今日,西方对于东方的可以误解也是屡见不鲜的
简单翻了下导论和最后刘东教授的评议。虽然此书主要从艺术史和文化政治的角度剖析,但是回应的还是民族主义思潮以及中西差异这些经典问题。正如民族主义塑造民族,比较思维也可以塑造差异。
抽象艺术一直被认为是“现代性”的表征,但东方抽象美学对现代艺术的贡献却被冷战学术所抹去。包华石在这本书中反过来思考抽象政治概念的具象化,指出17-8时期的欧洲人尚不能理解“官”“职”分离的事实所包含的抽象政治概念,以科举制为代表的官制使得行使权力不是依赖于贵族身份,而是office。“官员”的形象主要是官帽,而欧洲贵族肖像要突出某人的Majesty。视觉表现预设了特定的解读视觉表征的社会文化能力,涉及到一种特殊的对“政治平等”的概念之理解的社会土壤。思路很有意思,但是对中国的图像的接受土壤好像用士大夫画不太合适,得用庙里面的壁画?那可都是庄严硕大的具体人像...刘东的评论完全跳过了艺术史的这部分。希望能有艺术史家愿意仔细地批评包对材料的解读。
要是画能印得好些就好了,纸张比较差
简要看看中国那部分,然后再看西方的接受史还是很有收益的
有的地方过于牵强 对比过于机械 其他不错
草草翻看,包华石这些西方学者的优势在于他们身处西方,因而能够熟练地运用西方的理论和方法重新审视和建构中国,这种跨文化的视角会有启发,但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出发点仍然来自于对自身文化困境的反思,即便涉及的是东西方交流的双向互动。简言之,中国不是问题,而是材料,充其量可以作为方法。因此也不存在所谓的偏与不偏的问题,因为书中的观点并不重要,你完全可以不认同,重要的是,你要了解他的论述框架和过程,以及问题的出发点。最后,说一句,这本的翻译真的不太好,不是机翻胜似机翻。
翻译非常恶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