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近代国字号事物的命运的封面

近代国字号事物的命运

桑兵,关晓红 主编

出版时间

2020-01-01

ISBN

9787208160866

评分

★★★★★

标签

历史学

书籍介绍
以西学、东学、中学为支点,打破分科治学的局限,不以变化为进化,不以现在为现代,从多学科的角度,用不分科的观念方法,全面探究近代以来中国的概念、思想、学科、制度转型的全过程和各层面,沟通古今中外,解析西学与东学对于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的格义附会,重建中国自己的话语系统和条理脉络,深入认识中华民族新的智能生成运作机制形成的进程、状态和局限,认识世界一体化进程中东亚文明的别样性及其对人类发展提供多样选择的价值,争取和保持对于世界文明发展日显重要的中国历史文化解释的主动和主导地位。 在中西文化纠葛的背景之下,经历了夷夏之辩到中体西用的转折,同时受到明治日本的影响刺激,国人开始重新思考西方冲击下固有文化的价值与走向,国学、国画、国语、国医、国术(技)、国乐、国服、国剧、国仪(礼)等一系列国字号概念的产生,以及围绕这些概念及其相应事物的争议,凸显了世界一体化进程中东亚文明别样性在那一时期的挣扎与尴尬,也预示了文化多样性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桑兵 河北威县人,生于广西桂林,历史学博士。历任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山大学逸仙学者讲座教授。现任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清代以来的学术与思想、近代中日关系史、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等。 关晓红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广东文史馆馆员,著有《晚清学部研究》《科举停废与近代中国社会》《从幕府到职官:清季外官制的转型与困扰》《清末新政制度变革研究》等,目前研究方向为晚清史与近代政治制度等。
目录
总说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观念与取向
第三节 做法与释疑
分说:近代中国国字号事物的命运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刚开始以为写的是企业兴衰,结果是文字、服饰、知识、权力、医学
多少纠正了学界“以变化为进化,以现在为现代”的泛达尔文主义这一弊端。大处着眼,小手着手。书名有待斟酌,切音字运动、军警学服饰改易、博物插图溯源、中医求存、耆绅养望入仕、桂省公卫建制等实不能以国字号一以概之。但各章内容所至,不嫌琐细,颇见功夫。
集众人之力的论文集,分别讨论切音字运动、近代服饰变革、博物图画、国医以及地方士绅的文化实践和地方上的卫生实践,第一、三、四章最为精彩。二章无图影响阅读效果,五章、六章过于平铺直叙地方沿革,与“国”字号的近代命运并无直接关联。晚清以降“国”字号事物的命运往往夹在“学战”与“国民”之间,一面要降低实现现代化、科学化、大众化的成本,另一方面又要确保与过往的历史文化保持联系,国语、国医皆是如此,特别国医在实现科学化的过程中如何不被“西医化”矛盾尤为突出。国字头的近代命运实际依然未脱传统-现代的二元框架,这里或许可以体现出一种国粹与科学的纠缠,前者正是通过后者获得新时代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也是基层与国家之间的纠缠,国家体制层面为“国字号”提供了根本的支撑,“国字”的发明为国家提供了凝聚社会的工具。
“在中西文化纠葛的背景之下,经历了夷夏之辩到中体西用的转折,同时受到明治日本的影响刺激,国人开始重新思考西方冲击下固有文化的价值与走向,国学、国画、国语、国医、国术(技)、国乐、国服、国剧、国仪(礼)等一系列国字号概念的产生,以及围绕这些概念及其相应事物的争议,凸显了世界一体化进程中东亚文明别样性在那一时期的挣扎与尴尬,也预示了文化多样性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读过后三篇。三颗星给皮国立老师有关“国医”的论述,一颗星给后边两篇;后两篇简直是在划水。皮文有关近代中医者身份的讨论真的很受启发,而且老师的语言风格是平淡中有奇峰,很喜欢!!!
其实主题是“近代中国知识与制度转型探究”。桑兵写的“总说”、“分说”部分值六颗星,政治站位高,学术眼界广,文笔功夫硬,值得重读。后边的几个专题篇目,根据兴趣跳着看看即可。
感觉每一篇都是桑兵老师自己写的,那种扑面而来的密集信息和欲言又止的话语风格。这本文集分别探讨了近代文字、制服、绘画、医学在大变局下的艰难处境,坦率地说,我们至今仍然在其延长线上,今日网上争辩的诸多问题,当年颇在报刊书籍上争论过。几篇文章都很有趣味,作者也基本没有下过多结论,留给读者的空间蛮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