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的封面

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日]王柯

出版时间

2020-03-01

ISBN

9787208161672

评分

★★★★★
书籍介绍
《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将中国的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根源追溯到中国人对世界的原初认识,追溯到在这种认识之上的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的契约关系,以及为了遵守这种契约关系而形成的关于人与人之间、个人—共同体—社会—国家四者之间、文化与政治之间、权威与权力之间、民族属性与文化属性之间关系的认识。在这一宏观认识的基础上,作者梳理了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脉络、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在各个时代的发展演变。 洞穿多民族统一国家构造的深层历史,追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演变;九州四海、内服外服、华夏四夷,探寻“多重型天下”的思想起源;羁縻州府、藩部体制、改土归流,把脉“多元型帝国”的利弊得失;新疆建省、五族共和、民族自治,理解民族国家建设的困境与成就。 王柯,1956年生,东京大学学术博士学位,2001年起为神户大学研究生院教授,研究领域为近现代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民族与宗教问题、中日关系等。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三重的天下: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起源
一、“四海之内”与“九州”:理论上的“天下”与现实中的“天下”
二、“内服”与“外服”:阶级制“天下”的成立
三、“中国”与“四夷”:统一之“天下”的有机构成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两句话概括王柯的思想,汉化大法好!但是清朝、孙中山、你党我都看不顺眼……那么我真的不知道王柯先生看谁顺眼了。
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根源在于民族性的文化,而中国自古以来则驱动于文化性的民族,即以生产方式、文化与政治制度为区分的民族界限。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自秦汉以降的“多重型”天下变为辽、元与清等少数民族王朝的“多元型”,最终在近代转向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系谱。并无多少新的创见,但讲得很好,丝丝入扣。
对西域的那两章分析确实精彩,提出清代在处理边疆mz问题中的失败是现代中国mz问题的症结来源,可谓一针见血。
19世纪中叶之前的满清很难称得上中华王朝(但应该比元朝好一点)。最后中山先生搞出来的中华民族概念确实不伦不类,不靠强力压服很难推行。
新疆的部分很有意思。
7分吧大概,咱就是说这书虽然没达到我的期待,但人家有大优点,结构太清晰了啊,我以为我飞速翻阅只读每章结语已经很摸鱼了,没想到只看全书结语也够了。唯二感觉值得细读的九、十章倒没认真看,回头真的要读读,近现代才是我更关心滴。那个清朝政策引发当今mz问题也是启发,其余的话,感觉没让我真的明白从天下国家到mz国家的原因呢,而且宋代是不是应该有个转折的。古代部分好像信服力不太够,总有一种强行用文献说明现实的赶脚。好吧。
对我来讲,还不错。解答了一些困惑,也拓展了一些东西。
读完后对于“中华民族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是出于政治目的而被构建出来的”这样的观点反而增加了几分认同... 本书后半部分的论述比较精彩。印象深刻的有:(1)作者认为中华文化自身原本没有“民族”的属性。那么在叙述少数民族的“汉化”的时候,是不是可以用“华化”来代替。(2)作者认为正是清政府对于新疆的“分治”才导致现在的民族问题,清政府采取了多元天下的体系,而非汉人统治者一贯采取的多重天下的体系。不利于维吾尔族“国家意识”的塑造,削弱了在主权国家的当下其整个民族对于所属国家的认同。(3)由于没有理清“中华民族”和“汉民族”之间的关系,建设“中华民族国家”的口号并没有得到周边民族集团的强烈认可。 思考:感觉天下观是各民族共同接受、缔造、继承的;而“中华民族国家”则更像是汉族上层的独角戏。
“天下”与“民族国家”同样都是一种追求与保障人类和平幸福的政治体制形式,中国在接触到民族国家思想之前,曾经有数不清的民族集团进入并且共同生活在“天下”体系中。这足以说明,中国传统的政治和文化制度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在民族主义极端膨胀,各个民族集团之间对立不断升级的今天,中国历史上关于民族集团的认识,处理国家和与民族之间关系的思想,肯定有借鉴价值,关键在于有没有人愿意彻底放弃民族,地区,政治上的偏见去对它进行发现和肯定。
看到最后一脸懵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