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从汉城到燕京:朝鲜使者眼中的东亚世界(1592—1780)的封面

从汉城到燕京:朝鲜使者眼中的东亚世界(1592—1780)

吴政纬

出版时间

2020-05-01

ISBN

9787208163430

评分

★★★★★
书籍介绍
1592年,一场波及中日韩三国的大战,就在朝鲜半岛开打!丰臣秀吉挥兵朝鲜,朝鲜国王连夜出逃,使者急向中国求救,当时的大明王朝,救,还是不救?! 16世纪的东亚,朝鲜身为明朝藩属,每年派遣朝天使(后称“燕行使”)出使中国。这场惊动天下的“壬辰之战”揭开了本书的序幕,带出这群罕为人知的“朝鲜使者”的故事。 从元代到清末,从汉城到燕京,从倾慕到鄙夷,无数燕行使穿梭于贡道,越过高山与深河,传递最新的情报和中国观察。中国确曾居于朝鲜人世界观的中心,明亡清盛却成了极为严重的打击,以“小中华”自居的他们,一边咀嚼着明朝灭亡的悲伤,一边在思索该何去何从…… 吴政纬,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研究领域为明清史、中国近代史、中朝关系史。著有《眷眷明朝:朝鲜士人的中国论述与文化心态(1600—1800)》(2015),以及期刊论文《“朝鲜”如何进入明清史家的视界》《论朝鲜清心丸的流行与清代辽东社会》等。
目录
推荐序 使节与叛将,宗师与君王 ——《从汉城到燕京》之前的朝鲜历史故事
导言
第一章 从义州到北京:络绎于途的求救信
被遗忘的功臣
求救请兵的艺术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79。怕不是《眷眷明朝》的边角料hhh,研究就不说了,感觉科普也差点意思,算是故事书吧…
相信大部分中国人看了这本书,都会对朝鲜王朝有一些兴趣,这就是本书最大的价值。
完全不知道韩国学界研究情况的读者可能觉得该书很新鲜,但是该书最大的问题是基本没参考韩文学界的研究,存在比较严重的重复劳动现象。也不是特指该书有这情况,其实很多中韩关系史的书都这样。涉及到外国史,不参考任何当事国研究绝对是大忌。当然作为大众科普书还是不错的,想了解明清中韩关系史的同学可以一读。
作为一本讲述明清时期东北亚世界历史的“通俗故事书”,本书承载了作者不小的雄心,可以看出,作者希望能够尽力摆脱官方实录中规中矩的来往记述,多从“私人空间”(朝鲜使节的日记和信件等)的视角切入,来重新理解朝鲜知识分子群体在朝贡体系之外,是如何看待明清鼎革等问题的,这里面所有的,不仅仅是“思明”,还有一种回避国力不足而竭力突出自身“文化优越感”的小心思,以及交织于前者之中,却试图超越“孤芳自赏”心态的包容与平等。用作者的话讲,明朝是朝鲜在这场文化较量中的竞争者,而非“衡量文明高低的全部”。“思明”意何在?此中真意,尽在不言中~
《从韩城到燕京》——看到豆瓣的第一条短评,我就笑了,因为我和他很熟,由于他没有参考韩文学界的研究,所以他的书评分偏高。首先,豆瓣评分,并不是衡量一本书高下的标准,只能说是读者的喜欢或不喜欢。难道我读《红楼梦》就要把所有和《红楼梦》相关的文字都读了罢,要知道大多数的学术文章仅仅只是写给他们的同行看的。再则,对于原始材料,尽可能地采用;对于当下同行们的研究,作者有略过不略过的自由。常常看有些书广征博引,至断烂朝报,不忍卒读。从立意到行文来说,这是一本流畅的书,从漫长的中朝关系史中找到几个有意思的点,纵有不足,也就够了。但愿每一个创作者都不要有和豆瓣评分过不去、如此很熟的熟人。
朝鲜出使明朝叫朝天,去清朝改叫燕行,心理预期高下立判。清初为明朝守节的朝鲜文人并不鲜见,此时朝日都出现了小中华意识,这也是相当有明末清初烙印之处
3.5科普历史故事,写得通俗有温度,也引人入胜呢。有的虽然称为历史科普,实则是翻译论文,读起来乏味,也感觉别扭。但这本是真的科普(褒义)
快速刷完的科普书,流畅易读,不错
还挺有意思的一本小书,讲了几个历史切片,阐释了朝鲜人思明心态的形成过程,也展现了朝贡体系中贡使来访的多个维度(文化交流、经贸沟通、情报获取等)
好好的一个题材看得真是难以为继,强人所难似的讲着故事,曲折中尽是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