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华夏边缘的封面

华夏边缘

王明珂

出版时间

2020-07-01

ISBN

9787208163898

评分

★★★★★

标签

历史

书籍介绍

· 什么是中国人?华夏认同如何发轫演变?

· 著名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成名作,理解中国历史与民族的关键读本

· 以边缘视角理解族群,在历史记忆中反思认同

· 人文社科研究必读书目

· 全新修订再版,增补长篇序言

王明珂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当我们在一张纸上画一个图形时,事实上是它的“边缘”让它看来像个图形……他的研究并非只是描述华夏的汉民族史,也不是描述一个少数民族的少数民族史。而是以“华夏边缘”的历史变迁来说明古代华夏到近代中国的深刻变化,并由此旁及“边缘”内外群体间的资源竞争、垄断、冲突,以至于在当代民族概念下的再整合、分享的过程。

——罗丰

这是一部对中文世界的人类学、民族学和历史学研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著作。作者从族群边缘的形成与变迁这个特殊的角度,来探讨华夏民族生长和扩张的历史,从而以十分新鲜并充满魅力的论证,为推进中国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范例。

——罗新

基于对华夏形成一元论和多元论的质疑,作者利用多种工具,提出并论证“边缘理论”在华夏形成、变迁中的重大意义。“族群认同”、“历史记忆”,是支撑此一理论的两个关键概念,作者对此所做的历史、逻辑叙述,令人信服。我更想指出的是作者学思的根本立脚点和志向,即学问与生命的关系——在学术职业化、工具化的今天,这一学术立场尤为可贵可敬。本书为华夏一族通向自我认知的道路打开了一扇大门,远非就事论事者所能比拟。我由衷地向作者致敬!

——刘苏里

内容简介:

《华夏边缘》是著名学者王明珂讨论中华民族族群认同与历史发展的重磅研究,为回答“什么是中国人”提供了全新路径。王明珂认为,“当我们在一张纸上画一个圆形时,事实上是它的‘边缘’让它看起来像个圆形。”他视“华夏”为长程历史中的人类生态,而“华夏边缘”不仅是时间上的边缘、地理上的边缘,也是认同上的边缘。在特定的资源竞争与环境分配中,在集体性的记忆塑造与失忆选择中,华夏边缘的形成、变迁、维持,亦可说明华夏族群及认同的形成与变迁。

《华夏边缘》是具有理论范式意义的经典著作,出版多年畅行不衰。书中第一部分主要陈述了全书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第二部分利用考古材料,说明了华夏族群边界形成的人类生态背景;第三部分阐述了华夏族群的重要形成基础,即周人的族源传说与历史记载,并通过荆楚吴等例子,说明了边缘族群华夏化与非华夏化的往复游移;第四部分着眼于近代华夏边缘的再造,通过40年代民族调查过程中的微观事例,分析了个人、族群与社会在认同建立过程中的张力。王明珂运用社会人类学理论、考古发掘报告、历史文献史料等各学科理论与资料,结合个人在羌族的田野考察经历,深入探讨了资源环境与族群边缘关系,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的相互滋长,个体与集体记忆和认同的差异,等等问题,以期为当下的民族与族群认同问题提供更多反思和新知。

目录
代序 如何观看与了解边疆
1997年版序言 什么是中国人?
2013年版序言 “什么是中国人”再思考
2013年版增订说明
第一部分 边缘与内涵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工具论、共同记忆、边缘与中心,收益匪浅
有时间再入手最新版的,我看见第一个短评神秘的不行,什么叫过于注重华夏边疆?请问这书叫华夏边疆吗?这书叫华夏边缘,边缘不止是地理上的边界,更是社会文化意义上的边界。父系血缘区分内外的社会里,女性也是社会的边缘。这书理论部分吸收了很多人,但是,题目上是在对话弗雷德里克·巴斯,建议下次读王明珂这书之前,先看看巴斯那书表达的什么意思,再不济看看书评也好,不要不懂装懂,妄发议论。
对此书有相见恨晚之感,书中内容也算是解答了儿时的一些疑惑。其实作者之理论,说白了就是:把你研究的对象当作和你一样有七情六欲、会偷偷打小算盘的人,如此,我们就能理解,“是什么”向来是难琢磨的,而“为什么”与“怎么样”才是真正值得深究的。几篇序言和全文第一部分是全书精华所在,后面的案例分析与论证过程则略显拖沓繁复。此外,部分论证确实并不有力,往往打个哈哈就过去了,未提出真正能驳倒假想敌的论据。但总的来说,整个体系本身是没什么大毛病的。
何为华夏?何为华夏边缘?作者从历史的心性角度入手,运用边缘研究的方法,从华夏生态边界的形成、华夏族群边缘的形成与扩张、华夏边缘的延续与变迁来试图解读华夏这一民族概念的不断变迁。历史记忆依附于人们的生活记忆之中,作者很好的用工具论与根源论解释了族群是如何在不同时间下寻找自身的身份认同感。华夏起源最初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族群的形成过程中,华夏边缘形成了,并在商、周、秦汉时期,一直向周边扩张,真正打破这一概念的,是在近代中国的建立,我们的认同感也从华夏过渡到了中华民族。
南北匈奴与今之内外蒙古。 从满天星斗到月明星稀。 无法定义游戏是什么,却能判断什么是游戏。
学到好多
个人可能有非自利的行为,但社会群体是自私的。因为,群体之所以刻意塑造一些虚假的“历史记忆”,本质上还是为了应对资源困境,为了抱团取暖,保证生存发展。
断断续续看完了,方法论意义。(just because we try to learn how things happened, doesn't mean that we can't believe in it.
2019年读毕 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