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察势观风的封面

察势观风

谭徐锋

出版时间

2020-05-30

ISBN

9787208164352

评分

★★★★★
书籍介绍

所有的历史遗存都源于记忆与遗忘的缠斗,这里面不断复活与竞争的与其说是文本,不如说是个体的心性与情绪。本书试图追索的个体生命、记忆片段与思想竞逐,无疑都是近代中国的流风余韵,中间更多是激烈的一面,因为所谓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一波一波历史巨浪的卷席之下,壮怀激烈,屡 败屡战,摇曳不定的潮与流值得重访与细分,而此前对于这些面相的讨论过于趋实,而较少注重那些在一切事物中的灵魂,殊不知僵硬的外表下面,往往有着曲曲折折的灵魂,只有人“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如果对此不能另辟蹊径,重拾对于“人事”之重视,发潜德之幽光,当然也就无法深入理解孕育这些灵魂的社会。

谭徐锋,1981年10月生于重庆垫江。先后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历史学博士。副编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谭徐锋工作室负责人,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兼职教授,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主要从事晚清民国政治史、文化史、知识分子史研究与近代文献整理。与杨天石先生合编《辛亥革命的影像记忆》,在《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人文杂志》《二十一世纪》《社会科学研究》《中国书法》《中国图书评论》等报刊发表论文、书评、随笔数十篇。整理作品有《蒋百里全集》(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黄尊三日记》《蒋廷黻文集》,正整理蒲殿俊、黄远生、任鸿隽、蒋梦麟、罗家伦、董作宾、潘伯鹰等人相关文献。

目录
自叙
第一章 曾文正公“复活”记——一段近代中国的阅读记忆
第二章 天崩地解与感同身受——作为个体记忆的甲午战争
第三章 四川观、桃花劫与思想战——舒新城的蜀游心影
第四章 少年人的主义之争——清华学生与国家主义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国人遇事,事事推诿。激愤一时,过时就忘。观翁师傅之流当道中枢,基本如此。耻不受事不当,遇事骂两句责任不可担。过后还是做京官搞政斗
就这书也许分数有点虚高,但是虚高程度绝对没有侯旭东的新书夸张,而且我觉得这本比侯的书要好一点,五星我不会打,一星两星也没必要。这书切入近代史的角度很好,各个章节让我很有读的欲望,但是问题在于,这书有点过于走马观花了,比起七个章节两篇附录,可能把一两个章节内容能够深入展开,具体分析,这样比现在这样会更好。
一共七章,大体均从历史变局中的个人出发,着重由新史料挖掘、复原历史场景下纷繁多元的声音,可谓“复调的历史”。作者很少下判断,但这种对“众声喧哗”的再现,本身就可以改变后人对历史的单一化认知。舒新城的遭遇、易君左《闲话扬州》风波两篇最让我感兴趣,于此颇可见当时地方社会心态之一斑。不过,近代社会史料虽已相当丰富,但有理由怀疑,留下这些记忆、现身于“舆论”的那个“社会”,其实仍只是人群中占少数的精英,他们自动自觉地代表着“公众”,在近代传媒兴起后,“势”和“风”或许也已有迹可循,而变成了一个话语公开竞争的场域。
知名学术出版人谭徐锋老师的新书,能编入与虞云国、周振鹤等学者并列的史学学术丛书——“论衡”,足以说明出版方上海人民出版社对本书学术价值的推崇和认可。本书收录的多篇文章,或切入点独特,或视角与方法新颖,一方面深受新兴的社会史、新文化史、记忆研究的思潮影响,另一方面又体现细致梳理、严谨考证的传统史料学功力,通过代表性人物生平与代表性事件始末的还原,展现近代中国在记忆、舆论与社会生态上的多元面向。作者的记述,采取让史料说话、让史实说话的方式,少有直接的价值判断,而字里行间,留白丰富,有心者阅读时,自然能多有共鸣。值得推荐的一本好书。
徐锋兄太早熟了,视野和格局都不俗,出版能做到今天这份上,不是没有原因的。
君子德风,小人德草!值得反复去阅读,去理解,不过读的时候,内容给我一种“表面”的感觉。(这本书啥情况,评分这么低。。月底冲刺读书kpi)
不知道背后有什么故事,这么多人打一星。但看书的内容上,内容还是不错的,切入角度选择的人物都还不错,个人心中达不到五星,那就四星吧
昨天通过个体。个别历史事件。个别历史人物来捕捉历史脉络下的”风”,了解当时环境下的趋势。就是有点薄。了了几页。只算了解一点点思想。但未深入探讨下去
个人阅读后觉得观察研究的视角比较独特,所引用材料注释翔实,可以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在三星还行和四星推荐中,偏向推荐翻一翻读一读~
只有人知道风是在哪个方向吹~不知为啥这本书这么不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