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销声匿迹的封面

销声匿迹

(美) 玛丽· L.格雷 (Mary L. Gray)

出版时间

2020-10-31

ISBN

9787208164499

评分

★★★★★
书籍介绍

好消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人类,自动化永远存在最后一英里悖论。

坏消息!所有人都将被隐藏起来,成为信息机器上默默运转 的齿轮。

高度警觉视为“灵活”,孤立无援称为“自主”,克扣工资只是“技术错误”……

朝九晚五的全职就业逐步瓦解,在家工作得到的却不是自由。

——————————————————————————————————

5年跨界研究,200余次实地访谈,10000余份问卷调查,

揭开即将波及全球数亿人,却鲜少见诸报端的新世界。

荣获——

★《金融时报》2019年评论家精选图书奖

★福特汉姆大学麦格农中心图书奖

——————————————————————————————————

系统出现的一个小故障导致琼的MTurk账户突然被冻结——这是按需工人最可怕的噩梦。“没有一封电子邮件通知我软件出了问题;我只知道自己不能再登陆了,”她说,“我给客服打电话,他们告诉我必须等网站修复这个问题。账户冻结让我损失了近200美元。我失去了高薪工作,原因是平台自己出了问题,而不是我的工作质量有问题。”当事情出错的时候,琼这样的幽灵劳工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更别提追索补偿了。“我等了40个小时,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继续工作,能不能维持收入,也完全不知道原因。”

人类学家玛丽和计算机科学家西达尔特联手,揭露了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背后隐藏的人类劳动力。这支看不见的线上就业大军正不断扩张,它既不存在于现有的法律中,也未得到固有文化的承认,而算法无意识的残酷又带来了诸多未知。

——————————————————————————————————

《销声匿迹》是一部即时的经典之作。它与那些阐明了制造业车间的伟大民族志形成共鸣。然而过去的产业依赖于一个生机勃勃的社区,其中人们一起工作、玩乐、生活。新的数字流水线上的工人们彼此并不相识,对我们而言也是陌生的。他们的不可见性使他们成了幽灵。格雷和苏里让我们能够看到他们,与他们共情,并认识到我们对于其处境的共谋。通过强调人工智能如何依赖于人类劳动,以及对于提供这些劳动的生命的丰富描述,作者们提出一个有着牢靠基础的面向改善和行动的策略工具包,从而为我们带来了希望。

——玛格丽特·莱维(Margaret Levi, 斯坦福大学政治学教授)

目录
引言 /// 机器里的幽灵 ///
幽灵工作如何运行?
远未成熟的人工智能
就业真正的未来
————————————————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已购。不读是想不到这一块的,照亮盲区~ 今天的人工智能远没有想象中先进,仍必须依赖人类的参与才能运行,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协同工作就是“人类计算”,而这些劳动力往往被故意隐藏起来,这样不透明的雇佣成为“幽灵工作”。幽灵工作平台和个人请求者井不认为自己造成了工人的痛苦。 Mturk、优步等公司都把工人当成纯粹的用户,工人只是出售自己的劳动力,就像他们可能会出售二手唱片或者出租一间闲置卧室一样。在提供幽灵工作的公司眼里,用户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访问网站。而且,作为用户,他们随时可以离开。同样,从公司的角度看,工人是成本和负债。用户则是自由主体,买和卖都由自己承担风险。然而,当工人不被认为是驱动曲灵工作和请求者之间的商业活动的关键引时,受害最大的是工人。其直接结果是,数百万工人的地位处于不确定状态。
最后一英里悖论,人类计算,算法的残酷,算法取代老板,技术创造新工作,分布式劳动,自动产一协作与茶水间式交流,重新恢复人性
得到听书: 人工智能的发展让很多工作消失了,不过因为还存在着“最后一公里问题”,所以也带来很多标记数据的工作。MTurk这样的平台,就是通过分发这样的工作来提供服务的。MTurk这样的平台将更多的人连接到了全世界的协作网络中,但是同时它API的属性也把从事标记数据工作的人隐藏在了API之下。所以这些工人们其实正在以一种幽灵的方式进行工作,这种情况为这些工人们带来了许多痛苦和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最需要做的就是不要将这些工人看做是代码的替代品,而是把他们也当做是用户,让他们互相之间能够有更多的沟通和协作。
今年读过的最有洞见的零工经济研究。
美国的自动化比中国的节奏要快,因此“自动化的最后一公里悖论”涉及的范围也要更广阔,从亚马逊将某种服务当成一种零售商品售卖(比如审核互联网信息,或是教人工智能认识图片之类各种各样的杂活)到互联网公司的员工也可以通过某个平台将一些数据统计工作外包出去(也就是我们理解的产品经理吧……)而参与零工经济的人竟然有一半以上都有本科学历或研究生学历。(软件抹掉“人”的特质同时,也给那些处在传统就业劣势的人比如印度低种姓人、女性提供了新机会)。也许未来中国的就业模式也会朝这个方向发展,而不仅仅是今天所集中的交通、物流。遗憾的是这本书还是论述观点较多,对工人“销声匿迹”的处境描绘较少,但文末提出的对零工经济就业模式的肯定,对人类智慧的肯定,以及全社会需要做出的努力,监督企业设置“两种底线”等等还是有一些启发。
互联网引发了零工经济,自动化的处理事务越加频繁,随着自动化及智能化不断加深,出现一批批隐匿在API接口的临时工-外包的工作。他们承担着自动化剩余的交易成本,类似福特流水线工人,为算法的运行提供保障。这一类工作就是幽灵工作,在当下数字时代下,自动化最后一公里的悖论使得不断有更内卷的幽灵工作需要人工参与,实在绝望。
从MTurk这个平台切入来介绍人工智能,不过太啰嗦。
上班上班,天天上班,人类发展如此迅猛,却一点也没让打工人轻松,想想就操蛋
昨天突然想起土耳其机器人,临时起意把这本书读了。前阵子还有位B站审核员去世了。数字劳工的大型拼贴画,很多小故事蛮有意思,有关怀。印象深刻的是一名拥有传播学硕士学位的39岁白人女性琼。论社交的重要性,打网络零工的也要有茶水间。最后的建议太天真。
讲了很多案例,但总觉得也就止步于案例了,难以引起共鸣。还是《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比较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