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职场妈妈生存报告的封面

职场妈妈生存报告

(美)凯特琳·柯林斯 (Caitlyn Collins)

出版时间

2020-11-01

ISBN

9787208165434

评分

★★★★★

标签

社会

书籍介绍

☆腾讯新闻&BOSS直聘联袂推荐

☆美国专业与学术杰出出版奖获奖图书×公理商业图书奖铜奖作品

☆历时5年,135位职场妈妈,4种迥异的家庭福利政策模式,刷新你的“妈妈观”!

☆直击当代职场妈妈的焦虑根源,颠覆工作与家庭平衡的传统目标

瑞典为什么有“爸爸月”?德国的产假为 什么从3年缩减到12个月?意大利的婆婆也带娃?美国的“妈妈岗”是什么?

☆职场妈妈的未来会好吗?

时代在进步,女性要真正走出困境,还要激发男性的觉醒,不光两性关系需要一个全新的定义,婚姻与育儿的价值一定也需要重估。

从个体家庭到公共社会,是时候重新分配育儿责任了!

当一名职业女性成为妈妈,她必然要面临事业和家庭之间的冲突,这是理所当然的吗?

这本书告诉我们,不!

本书以美国职场妈妈的困境为出发点,选取了社会政策和文化环境非常不同的四个国家——瑞典、德国、意大利、美国,对其中的135位中产阶级职场女性进行访谈,调研她们想要以及需要什么样的支持以缓解工作和家庭的冲突,从而从国家制度、市场配置、文化氛围等角度,试图勾画一种对职场妈妈更为公平并能够提供更为充分的支持的社会图景。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SOS
第二章 瑞典 “在瑞典,兼顾工作和孩子并不困难。”
第三章 民主德国 “我不知道要怎么才能撑过40个小时……那不是人过的日子。”
第四章 联邦德国 “在德国,大家会说,你是个事业狗。”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读到前言,就想哭🥲了。比较全面对比了各个国家的家庭、生育相关政策,要是开篇有些政策、发展、人口状况等对比就更好啦
只访谈中产阶级职场妈妈除了语言问题和圈子问题局限 不知道从某种程度上算不算刻意而为之:即使是经济政治上可以超越大部分女性的她们 也有入不敷出的经济焦虑 也有随时中止事业的职场焦虑 更何况是普普通通平平淡淡的底层女性? / 看来哪个国家 母职问题都是更容易产生冲突的啊 子宫就是女性一切苦难的源泉 / 职场妈妈的痛苦和焦虑还是来源于道德感太高 同样是工作时长超过40小时每周的男家长 他们就没有「好爸爸」的标准使他们为了逃避指责而选择在职场上「后退」 / 男性身份在每个国家都太占优势了 对女性有「好妈妈」「好员工」的指标 但对男性就只有「好员工」的指标 / 这本书告诉我们 适当降低责任感和所谓的「母性」 更有利于我们毫无负担坦坦荡荡地游走在工作和家庭之间
2021年第11本。看名字以为是本聊闲篇儿的无营养口水书,其实是本非常正式严谨而认真的深度调研报告。 作者历时5年,走过瑞典、德国、意大利、美国4国,访问135位中产妈妈,深度了解她们的育儿生活状态,让我们能够清晰地了解到在不同的国家政策与文化背景下,妈妈面对的不同局面,从最好条件的瑞典妈妈,到最大挑战的美国妈妈,也给我们深入思考如何实施合理的政策以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
是报告,不是指南… 但是也挺有心理建设意义,会发现中国对职场妈妈的待遇不是最差的…
哥大sociology of gender & work上的必读书目。对不同(发达)国家中的family policies以及社会的性别、生育观念的异质性有了新的探讨,还是很有启发性的一本书。
美国最烂非学美国
了解其他国家职场妈妈大部分也处于达到理想员工规范的忙碌与没有达到密集母职标准的愧疚中,缓解了自己的焦虑。深有感触母职本质上是压在女性身上的重担,妈妈们要么自己完成家务,要么外包请更低收入的女性或女性家人帮忙,唯有瑞典职场妈妈得益于政策与文化支持。1.瑞典政府政策:强制加鼓励爸爸分享育儿假,事实证明如果只有妈妈休6个月育儿假,真的是会在这段时间多做家务而且变不回来2.职场文化贯彻一致,4点半大家都下班去接娃,公司老板也接 3. 妈妈圈文化,白天都去上班,下班都带娃溜公园。也是第一次知道意大利的带娃模式和中国类似,蛮有意思。
很值得一读的得学术研究,严谨细致不拗口,封面给人以鸡汤的错觉。 对瑞典,德国,意大利,美国中产阶级女性在面临工作——家庭冲突时的困境做了详尽阐释,立足交谈,但更多是从文化传统,国家政策,舆论声音来分析,有说服力有比较,社会能改变职场女性的现状,职场妈妈对工作家庭的希望和期待也取决于她们所处的环境。具体做法也写的相当清楚,所有提倡加大人口生产的gd,都应该好好研究怎么做好人类繁殖的物质加精神配套,尤其是从女性母性出发的。
进一步了解全球女性的情况,从而反思自己的处境
2022B03 | 春节期间一有时间就拿出来读,刚好初六晚上读完。于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案例之书,了解不同职场妈妈的处境,欧洲以及美国的文化政策差异…… 印象比较深刻的两处:一是所有妈妈都怀有的愧疚感,无人不愧疚,无人不遗憾,这于我未尝不是一种释怀;二是对于小孩本性的发问,是把孩子想成“脆弱的,需要照顾的”,还是“独立的,适应力强的”。转换思路,到头来也能减轻愧疚感。 最后,瑞典真的很棒。后发达国家对政策的迭代和思考细微到每一根毛细血管,散发人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