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情感学习的封面

情感学习

[德] 乌特·弗雷弗特 等

出版时间

2021-06-29

ISBN

9787208170629

评分

★★★★★

标签

教育

书籍介绍

★跨越德、美、英、意、法、荷、挪、俄、瑞典等世界各国,考察百余种经典儿童文学与教育手册,展现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情感的认知与学习的异同。

★焦虑、信任、虔诚、同情、同理、爱、羞耻、痛苦、恐惧、勇敢、思乡、无聊,十三位情感史研究专家,勾勒十二种情绪的百年发展史。

★从《绿野仙 踪》到《霍比特人》,从《鲁滨逊漂流记》到《爱丽丝漫游奇境》……我们习以为常的情感并非天生,而是通过阅读形塑,并不断改变。

★“光启·情感史”系列第一部,美国罗文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长江讲座教授王晴佳策划作序,著名历史学者蒋竹山推荐 。填补儿童情绪史研究的空白,为儿童情感研究奠定框架。

本书研究百年来经典儿童文学如何引导孩童与青少年认识感觉、学习情绪,由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发展研究所情感研究中心主任、耶鲁大学德国史教授、柏林自由大学荣誉教授乌特·弗雷弗特主编,集合该中心的数位情感史研究专家共同撰写。

1870-1970年是儿童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对儿童情感的讨论最蓬勃发展的年代,儿童被视为需要教养的独立于成人的个体,无数童书与教育手册协助父母引导儿童学习情感、掌控情绪,并由此发展出“健全”的人格。本书即通过考察这一时期来自世界各国的百余种畅销儿童文学与教养手册,还原其阅读情境与读者反应,探索儿童和青少年如何通过阅读来学习感受、认识情感。在阅读儿童文学的过程中,儿童会与书中主人公一起体验成长,通过模仿与自我调整,学习各种情绪,并且将这些情绪转化成知识。作者们也将这些情感置于历史转折与社会变迁中讨论,勾勒出十二种情绪的百年发展史。

在探讨这些书籍传递出哪些情绪知识以成为儿童的情感养分时,本书分析了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如儿童如何在《蝇王》中学到“羞耻”“痛苦”与“同理心”,通过《阿尔卑斯山的少女》懂得“分离焦虑”;而曾被鄙视的“胆怯”,在《绿野仙踪》里有了新的诠释,从托尔金的《魔戒》《霍比特人》到刘易斯的《纳尼亚传奇》,恐惧的概念又变得更加复杂……这些作品鼓励儿童拥抱恐惧、摆脱羞耻,接受思乡病为一种合情合理的感觉,并赋予儿童掌握自我情绪的权利,儿童有了不同的选择与空间,同时也开始需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目录
总序
图表目录
译序
序言
导论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在书中,作者们列举了大量耳熟能详以及不为大众所知的儿童文学经典之作,每一种情感都由一个故事引入,通过分析故事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言行表现,深入探究种种情绪产生的根源,以及对儿童性格成长、塑形的重要意义。
一本育儿书书单,一本情绪发展史,一本帮助家长疗愈内心、正确引导孩子情绪的书。理论性很强,适合有6-16岁孩子的家长读。
“儿童情绪是由社会建构的"这个观点在现在看来并不新颖。毕竟解构、再解构理论早就为我们打开了一道又一道现实的枷锁。本书最大的意义在于将英国、德国、苏联、美国等各个国家的儿童文学纳入到世界文学流转的渠道之中。当然,我们也应该明确这些情绪分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无法决定儿童读者到底是否会生成符合儿童文学作者期待的情绪。另外,焦虑、信任、虔诚、同情、同理、爱、羞耻、痛苦、恐惧、勇敢、思乡、无聊这十三种情绪的边界与关联在哪里,需要我们好好思考。翻译流畅,虽然是学术书籍但是还是十分易读。不过有的翻译值得商榷。比如“reproduce”翻译成“再制”在有的语境中可能搭配不当。
简直是我感兴趣方向的集合(儿童文学+情感史+媒介研究),遇到读过的文本也很亲切,导论结语用《永远讲不完的故事》狠戳到我(手边就是这本书!)“只有当读者愿意放弃他和书籍的安全距离并使自己成为故事的一部分时,幻想国才能够获救。” (去年读到埃利亚斯之后看什么书都有点想感叹埃的理论…)
近些年来西方史学界阅读史、情感史都是热门的新兴史学理论领域。在西方史论学家眼中阅读就是一种可以培养情感的行为途径,儿童阅读的主要对象就是儿童文学,故而儿童文学恰好是人类幼体学习感受情绪最基础的根本途径,本书由全球12位阅读史、情感史领域的专业学者通过对不同类型、不同经典形象的情感教育路径加以分析,指出儿童经典文学背后的情绪培养价值及其教育意义。本书为跨学科、跨文化研究、知识点密集,是为王晴佳在光启书局出版的《情感史》系列的第一本,这个系列值得期待。
以前以为克服情绪或者说淡化情绪是成熟的表现,近来年感受到的是,能正确的表达情绪,并能感受到别人的情绪,才是真正应该习得的。原来童年从原生家庭及外界学到 逐渐养成的,除了思维方式,还有情绪,相辅相成吧
非常好。十二个迥异的例子探讨儿童文献和育儿手册塑造孩童情感的历史情境。对每种情绪的分析都有启发。这本书的妙除了在于学术价值,还有给父母教育实践的价值。正好最近跟女儿一起读了彼得潘的原版(她上课,我好奇),对照本书别有新的见解。情感的「社会化」(这个词有问题,暂且用)需要解读、调节、模仿和体验。这是教育实践的核心。
我读儿童故事较少,但是书后的中外文对照及索引对我将来读儿童文学作品有用。
儿童热爱阅读故事,也通过认识故事中的人物来了解焦虑、信任、虔诚、同情心、同理心、羞耻、痛苦等情感。这本书从人类学与全球视野下的情绪史出发,分析了60本左右已被经典化的国际畅销童书和教养手册中“情绪”一词含义的多样化,让我们看到儿童文学对于建构、形塑个人的情绪、情感与感觉所具有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