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汪晖对话集的封面

汪晖对话集

汪晖

出版时间

2023-11-01

ISBN

9787208171343

评分

★★★★★
书籍介绍

汪晖对话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 施密特(Helmut Schmidt)、埃及裔著名理论家萨米尔·阿明(Samir Amin)、非洲著名思想家马哈茂德· 马姆达尼(Mahmood Mamdani)、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布鲁斯·卡明斯(Bruce Cumings)、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和田春树(Wada Haruki)、德国电影大师亚历山大·克鲁格(Alexander Kluge)、纪录片导演王兵……

七场跨领域演讲、十七次专访、十九场深度谈话,构成了这本对话集。其中涉及汪晖教授对多重空间中的运动、文明及其跨体系性、现代中国的历史位置、新文化的政治、艺术作为反媒体的媒体等当代思想、文化关键问题的思考。这本书不仅呈现了各国学者间的思想碰撞,更是一份对政治、历史、文学、艺术等跨领域互动的精彩记录。本书通过对话的形式,重构了21世纪之初的世界与思想图景,同时也提供了一种理解中国和世界的全新角度。

————————————————————————————

★一份走进汪晖思想世界的邀请,沿着十数年重要对话的线索,点亮复杂、广博的思想地图

★一种在运动中探索运动的思想方法,开启多重空间的观察视角

★一种直面峻急社会政治议题的理论新视野,揭示平等的多重面向

★一种理解过去的超越性范式,重识中国的历史位置

★一门将观察对象作为视野的方法论,摸索现实矛盾中的未来要素

清华大学首批资深文科教授,中文系、历史系双聘教授,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所长。研究领域为中国思想史、中国现代文学和社会理论等。主要著作包括《世纪的诞生》、《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四卷本)、《去政治化的政治》、《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亚洲视野:中国历史的叙述》、《短二十世纪》等。

目录
第一册
巨变中的世界
序言 作为时空体的区域
第一部分 运动中的视角
01 在21世纪之初进行全球性的思考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汪晖还是全篇不说人话……杨奎松还是它骂的轻了
国内头部社科类出版品牌世纪文景为拥有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影响力的中国顶级学者汪晖老师策划编选的一部两卷本对话集,涵盖了汪老师最近十多年来在海内外参与的重要访谈、演讲、对话和对谈沙龙实录。从这些对话的主题涵盖全球化、地缘政治、区域发展、族群政治、艺术社会学、文化研究、思想史等极度多元的内容,就可以看出汪晖“兼容并蓄”的“万花筒”式学者本色。而从参与这些对话的人物和组织涵盖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媒体等多元界别,也可以管窥汪晖跨越国别、学科、领域的广泛社会交往面与深远影响力。这部对话集,既堪称汪晖学术研究的集大成式作品,又是广大读者进入汪晖纷繁思想世界的上佳导引性指南作品。值得推荐。
上册比下册好看,看别人总能说出些门道,看自己则隔靴搔痒,点到为止,甚至有意回避。不过汪晖对于五四的讨论还是有价值的。我感觉汪特别适合参加单位里的务虚会。anyway“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补王兵对话。访谈拉了这么多人来背书,能弥补一千多天的沉默吗?不过汪晖还是比戴锦华强,最起码是回归到文字,从一种无声过渡到另一种无声,没有像后者再需要喧嚣的时候反而保持安静,再需要安静的时候又出来到处当人生导师,说那点不痛不痒的安全问题。
汪晖一直自诩其主旨为“反现代的现代性”。当然,这也是他的自我辩解,意在说明他并不反对“现代性”,只是反对现代的“现代”。不过,拆开看来,他的思想里“反(西方式)现代”更多,而“现代性”很少;他所认可的“现代性”,更多的是非西方的传统的东西,也就是大多数人眼中的“前现代”。当然,这些大多数人眼中的“前现代”(比如那十年),在汪晖看来,并不是应该彻底抛弃的所谓“前现代”,而是与所谓的“现代性”等价、甚至更为卓越的替代品。所以,到底是大多数人受传统/现代、非西方/西方这种二元对立的线性思维的牵累太深?还是汪晖执迷于冲破和批判“现代性”而不得其法?无论如何,他的思考里,有很多值得重视的东西。
龙年第一本,真厚啊,拿这本书了解汪晖全套思想倒也是一种方法。我指短二十世纪、去政治化的政治、文化与政治的变奏等等。对于五四,汪晖采用了新文化运动的、文化保守主义的和马克思主义的三种不同的五四观。有趣的是,汪晖也发现在这三种态度之中,最有新意的部分恰好是保守主义史观的凸显。在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史观中,康有为、《东方杂志》、学衡派等并不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在部分,而是其对立面,很难构成独立的视野。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出现了对于激进主义的思考,如何看待保守主义,终于成为一个新的问题,从对文化保守主义的再探索,到施米特、施特劳斯理论的翻译与引入,内外相互激荡,保守主义渐成潮流,康有为——尤其是以其晚期思想为重心——再度成为文化英雄。其实保守主义的潮流在五四的时候是内在于五四文化运动的。
无功无过
汪晖的洞察力是有的,而且敏感于社会变迁,如果当时主持《读书》,他可以把身段放低一些,我相信他的成绩会更大。今天一个普遍的问题是,我们对于一个正义社会的共同认知丧失了,交流不再具有标准。汪晖觉得,这个没有了,讨论左和右没有什么意义。汪晖对五四运动的看法是比较有趣的,确实,后来的整个政治都源于五四,可以说,五四缔造了五四自己。汪晖的这两本书源于各类访谈,这个时候就容易看出,他引用龚自珍啊,梁启超啊,章太炎啊,大体都是那几篇。我有个感觉,可能汪晖的阅读量并不如我想象的那么多,他擅长的是抓住几个点去阐发,而不是专精的研究。他的专精其实就是鲁迅而已。读这本书,对我而言有点祛魅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