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史学旅行的封面

史学旅行

李孝迁

出版时间

2021-09-01

ISBN

9787208171374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讲一个文化跨国流传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两个不同地域、两种不同文化传统、两个不同时代之间。它讲德国十九世纪史学家兰克的思想,历经辗转传述,在二十世纪进入中国后,受与拒的曲折过程。

兰克终身对抗抽象理论的历史哲学,坚持从历史现象、历史事实里了解各个欧洲国家的特质。史实与史料对兰克而言,有“科学”之外更深一层的意义,它们蕴含特定的政治取向,甚至有宗教的内涵。十九世纪后期,随着学术急速的专业化,兰克史学“求真”的面相被后人凸显出来,被人们以特定的方式崇拜着,他的史学思想被狭隘化。透过世纪转换期间里的史学方法论、史学史专书,兰克的科学形象在全世界传递开来。二十世纪伊始,兰克进入中国,在人们热情追求新社会、全心信仰科学的氛围里,他的治史方法在中国被辗转传述着,反映出国人心中殷切的期望,也呈现出现实中多重的局限。

目录
序...............1
导论...............1
第一章 兰克及其史学...............17
一、 在浓郁的宗教氛围里步入史学...............20
二、 对基督教世界的情怀引领着史料收集...............37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此前一直困惑,为什么在学习中西近代史学史时课程兰克的名字高频出现,但在市面上和图书馆书架上,却极少看到兰克本人的著作。这本书很大程度上解答了我的困惑。 简言之,国人对兰克的认识并不依赖兰克本人著作。其途径大致有二:一是来自于从日本引进的西洋史教科书,这些教科书大多受兰克《世界史》叙事方式的影响;二是以伯伦汉《史学方法论》为代表的方法论著作,国人通过此认识了兰克的史料考证理念。至于兰克本人,他并非只有方法而没有理念,只是没有这方面的系统著作。又主要聚焦于近代西欧历史的研究,同时带有相当浓烈的宗教情怀,近代国人对此并不感兴趣,因而译介极少。 总之,从欧洲到日本再到中国,兰克本人是被不断误读的。作者对这一旅程的复原十分精彩,读完了既学到很多西欧史和史学史的知识,又在方法论上有所启发。
确实是本被标题耽误的好书 XX旅行这种名字实在是太性缩力了😂晚清民国言兰克者多未读过兰克 所谓“史学即史料学”亦有多种取径。这么看来 近代德国史学带去的最大影响应该是历史主义的思维方式吧。不过未读兰克原著似乎尚不能论证未受“兰克史学”的影响 以及要是能把近代史学界考证风格形成的网络勾勒出来就更好了
我的几个朋友恰好是翻译兰克著作的(我也参与了编辑工作),原作者压根没有读兰克原著,纯tmd装逼学术。
太菜了几乎一无所获(快哭了
按需。
好书!
发前人之未见
刚出的时候,看到书名就想绕道走。现在翻开,却出乎意料的好读,第一章写兰克的生平和学术思想尤其精彩。
翻阅一过 仔细读了第二章 其他个案章节都已经发表可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