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宋代中国的改革的封面

宋代中国的改革

刘子健

出版时间

2021-12-01

ISBN

9787208173163

评分

★★★★★

标签

历史

书籍介绍

☆ 海外宋史领军人物刘子健成名力作,宋史名家虞云国长篇导读,邓小南、赵冬梅倾情推荐

首开士大夫政治研究之风气,士大夫政治研究的学术典范之作

☆ 批判性地融汇现代中国与日本学者的既有成果,集王安石变法研究之大成

重审士大夫政治的宿命,叩问传统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底层逻辑

☆ 从政治思想、官僚行为、政府运作发掘尚未凸显的王安石新政的新面相

作为官僚理想主义者,富国强兵并非王安石变法的首要目标

☆ 试图以宋代历史为个案,向社会科学提供可以启发思考的“理论概括”

王安石新政的失败,是由官僚体制所依附的君主专制政体命中注定的!

————————————————————————-————————————

邓小南:

本书是宋史学界的典范之作。王安石及其新法新政,不仅是理解宋代历史的关键,也是影响近世中国的重要纽结。作者以白描笔法提纲挈领地勾勒出“宋代中国的改革”之简明全景,举重若轻地提炼出特定时代具有根本性质的议题,体现出作者卓越的洞察力。作者重视政治性、结构性的研究解析框架,阐释收放自如,其深广的观察视域、通透的思考境界、简捷的表述方式,无不予人以深刻启发。

柯睿格:

所有对中国改革运动感兴趣的普通读者甚或专家都应将其作为他们首要的导游。

赵冬梅:

译介一本发表于半个世纪以前、用英文写就、面向英文学术世界的王安石变法研究著作,有必要吗?有!刘子健先生是迄今为止我所认识的最具学术企图心的中国古代史研究者,他试图以宋代历史为个案,向社会科学提供可以启发思考的“理论概括”,比如在这本书里,你会看到他的官僚分型理论,他对集权与专制主义关系、国家利益与社会各阶层关系的思考,而所有这些都建立在对历史事实的梳理之上。从刘先生的论述出发,研究可以继续深入,读者可以共同思考。

————————————————————————————————————

本书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新阐释了王安石变法的重点及其失败的原因。全书以王安石变法为主线,将北宋中后期的历史分为变法、反变法和后变法三个阶段,完整地叙述了北宋后期士大夫政治全局的演变。作者指出,王安石的理想是实现儒家的道德社会,在这一点上,王安石与他的反对者并无二致 。问题在于王安石希望通过改造、建立新的官僚体制以实现这一理想。由此,作者着重分析了王安石的官僚体制改革,聚焦吏役次官僚制,考察新政的政府运作,并以募役法这一新政核心制度作为个案研究,总结归纳新政的特点。本书的关注点不仅在于王安石变法本身,更在于王安石所代表的儒家道德理想主义与现实政治权力结构之间的矛盾与纠葛。这也是本书的重要特色与价值之所在。

目录
导读 刘子健及其《宋代中国的改革》(虞云国)
序(杨联陛)
自序
第一章 王安石生平及其新政简述
第二章 阐释的问题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这是一本讲述历史学与政治学的作品,解析出色,分析到位,很值得阅读。
理想主义者的改革,在那个时代就能坚持政治体制的革新,我想王荆公不负“拗相公”之名。可惜的是新法几经立废,最后只成为权臣弄权,昏君享乐的手段,让无德之人看到了敛财的利器,进而让北宋王朝走向灭亡。
得到APP每天听本书分享:通过本书,我们对于王安石的崇敬,不仅是由于他远超越时代的远见、高尚的道德情操,更是因为一种惋惜:首先是惋惜,在1000年前,中国错过了一个依靠自己内在原生力量,蜕变成现代国家的机会。其次,我们是在惋惜,王安石,包括他的对手司马光,其实都是忧国忧民,公而忘私的君子,然而就是这样一群品德高尚、志向远大的人,不仅没有能够联手开创一个新局面,还生生把北宋朝廷的政治斗争和党派分裂搞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王安石变法的本质,就是试图在保守的农业社会里,部分实现政府管理现代化,与金融商业化,我们在为他的前瞻性视野和魄力赞叹的同时,也必须看清,在当时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对于变法本身及价值判断着墨并不多,更多是对变法与反变法双方的历史背景、理念、队伍、斗争做了框架论述,硕士论文的篇幅。读完感觉古代与现代已经是割裂的两个时代,古代士大夫从周礼或春秋里找现实行动的思想基础和行动逻辑,延续一两千年。现在呢?已经回不到那个道统,但政治实践引经据典的模式仍然在。感觉现在读历史更多是借鉴权力组织和斗争的原则而非治国方法了,古代治国的基础条件太差了😅
只是一本小册子,或者说更像读一篇论文,但思路清晰,很有可取的角度和解读。变法的具体举措基本不谈,只选择募役法这个关键改革写了一章,更偏重王安石的儒家学者身份和变法的政治理想,以及最终失败的必然。对现实中的官僚分类和行为解读有说服力。
书内容不错,翻译也属上乘。如果每个译本都能有这样的质量就好了。
需要再读
非常建构性地分析变法的原则,作用,影响,以及推行或崩坏的原因,文章不长但是浅显易懂,十分深刻。
要言不烦。
要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