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情理与正义的封面

情理与正义

汪丁丁

出版时间

2021-10-31

ISBN

9787208173422

评分

★★★★★

标签

社会学

书籍介绍

群乐,还是独乐?何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自由意味着痛苦?

著名经济学家、跨学科教育家汪丁丁教授北大EMBA课程讲义

在三重转型期中国,求解社会生活、深层情感交流的智慧

~~~~~~~~~~~~~~~~~~~~~~~~~~~~~~~~~~~~~~~~~~~~~~~~~~~~~~~~~~~~~~~~

★什么是三重转型期社会?

当代中国社会,处于“文化—政治—经济”三重转型期,理解任何中国现象,首先要将其置于三重转型期的三维理解框架之内。这样的国家,世界上几乎没有第二个。

★转型期社会的伦理困境何在?

移动互联网时代,生活快速变化,信息多到像是噪声。人的思维方式缺乏整体感和自洽性,行为也普遍短期化,人与人之间行为的预期也由此短期化,什么才是“正常”“正确”?

★面对独有的人生问题和企业问题,如何从中西思想传统中寻求实践智慧?

·怎样在当下理解亚里士多德的“黄金中庸”,中国传统所谓“天人合一”“止于至善”?

·荣格“深层心理学”、黄建中“淑世主义”、彼得森“龙虾理论”、桑德尔“正义演说”、斯坎伦“底线伦理学”……对于我们发展复杂思维应对混沌未知有何启示?

~~~~~~~~~~~~~~~~~~~~~~~~~~~~~~~~~~~~~~~~~~~~~~~~~~~~~~~~~~~~~~~~

本书内容出自汪丁丁教授近年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开设的EMBA课程。作者认为,要理解任何中国现象,首先要将中国现象置于三重转型期的理解框架之内,关注转型期社会的伦理行为,其中涌现的问题,激发了作者在几十年研究和思考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原理”。本书共分四讲,先后探讨了稳态社会的伦理学基本问题、转型期社会的伦理学基本问题,以及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伦理学基本问题。作者认为,伦理学,最广义的,最大适用范围的伦理学,用一句话概括,是关于社会生活的智慧。中国社会处于三重转型期,于是才有中国当代独有的人生问题与企业问题。短期行为不能产生稳定的行为预期,于是也没有正常的企业文化。这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基本状况,人人理性预期人人行为短期化。不如此预期的人,反而不理性。我们该如何求解社会生活的智慧?该如何抵达人与人之间深层的情感交流?

目录
自 序
第一讲 导论
一、心智地图概述
二、为什么讲授这门课
三、伦理学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还是发散、信息量极大的丁丁风格,这次伸向了伦理学
汪丁丁在《情理与正义》提到的书(边看边加) 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47690520/
唉~修养不够 对我来说还是太晦涩了
通过汪丁丁老师的问题意识通达了更多的问题意识。而且对于中国转型期问题的分析十分有见解。
汪丁丁教授的北大EMBA课程的授课讲义,网络授课更能让作者得到完全的发挥,对一般读者而言,依然是一本天书,作者在中西文化之间,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来回穿梭,引经据典,上下五千年的智慧,似乎都是信手拈来,对于作者来说,也许如果更加通俗的传道授业解惑,始终是一个问题。
内容庞杂,跳跃性很强,没有很深的积累读起来很费劲
1.切中我下怀。2.看完了,除了第一部分,其他部分没多大意思,整体而言,整本书是理论主义概念的搬运工,看不到作者的原创性。
汪丁丁老师的风格这么多年看都是天马行空,一本书所讨论的内容难以捉摸谈到哪,不过这本书感觉还好,关注点还算比较集中,大概是因为这本书主要谈的是伦理角度,按照汪丁丁的三个维度的定义,本书主要关注的是人的维度和精神的维度,书中也谈到了不少关于脑科学方面的话题,当然也列了不少书单和论文
十来年前瞎读《制度分析基础讲义》《经济学思想史讲义》虽然看不懂但是感觉还是个发散的系统,到这里感觉已经完全放弃课堂转文本的系统性了。
太过艰深,不如,Stop to Th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