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部落时代的封面

部落时代

[法] 米歇尔·马费索利

出版时间

2022-02-28

ISBN

9787208175396

评分

★★★★★
书籍介绍

人,无法独居。

能让我们抱团取暖、共度此生的,只有部落。

购物狂欢、八卦群聊、拼车合租……

我,因部落中的你们才得以存在。

我们,正在回到欢乐的部落时代!

法兰西学院人文科学大奖得主,后现代社会奠基之作!

著名社会思想家鲍德里亚、鲍曼鼎力推荐!

——关于本书

☆享誉世界的后现代理论经典

☆名列DK社会学百科的经典书目

☆一场承继过去、通往未来的阅读冒险

☆一本指引当代碎片化生活意义的指南

☆一首献给当代庸常生活的赞歌

——关于作者米歇尔·马费索利

☆法国当代明星学者

☆一位醉心于日常生活的社会学家

☆鲍德里亚、鲍曼推心置腹的亲密战友

☆利奥塔×鲍德里亚×马费索利=法国后现代社会思想三剑客

— 内容简介 —

为了使社会学能更好地描述后现代社会,马费索利提出了“新部落主义”的概念。他认为,相比于现代、理性的社会,当代社会恰恰位于看似稀疏平常的日常生活表面之中,位于由个人组成的转瞬即逝的小部落之中,位于它们散发出的感性、温暖、亲密、强烈的生命本能之中。

此时此地,重要的不再是“我”,而是抱团取暖、互助共生的“我们”。我们,因他人才得以存在。

部落是人类千万年来的集体梦想,更是在当下生活中承继过去、通往未来的方式。

— 编辑推荐 —

这本书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也是一场语言的冒险。

我们跟随导师马费索利,在人类浩如烟海的记事中,在深邃的自然界生命当中,在一个个我们不能更熟悉的词语的本义中,找寻我们今天部落式的生存方式的痕迹和证明。

我们跟随导师马费索利,从深海一块美丽的珊瑚、澳大利亚土著的狂欢舞蹈、文艺复兴时的佛罗伦萨,走到当代法国街头的酒馆、巴西喧闹的海滩、意大利的散步大道、大都市中的“城中村”,聆听街头“脏衣服要在家里洗”的俚语,细细体验各种生命在此时此地迸射出的美丽光辉。

这一切都告诉我们:我们当今以碎片般的身体组成的众多细小部落,早在千万年前的远古就已存在;我们在当代庸常生活中放射出的光芒,正是千年来流传不息的美丽生命本能。

— 学者评论 —

米歇尔·马费索利用一个极具暗示性的“新部落主义”概念来描述我们的世界,其特征包含着对共同体的执着追寻。马费索利认为,我们的世界是一个部落的世界,一个只承认部落的真理和对错美丑观念的世界。然而,这也是一个新的部落世界,一个在大多数重要方面不同于古代原始部落的世界。——齐格蒙·鲍曼,当代著名社会思想家

这是对正在进行的根本社会变革的一种极好的前瞻性方法。这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书,它将成为当代社会学的经典之作。——埃德加·莫兰,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

米歇尔·马费索利以部落原型为例提醒我们:任何文明只有牢记其根源才能够存续下去。这是对当代想象物的睿智分析。——吉尔贝·迪朗,法国人类学家

后现代部落,正如马费索利的分析,迫使我们重新思考涂尔干的社会学所描述的、已完全过时的有机团结。“螺旋”,作为并非在同一层面上的回归,很好地表明了马费索利话语的确切性。——朱利安·弗罗因德,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

《部落时代》是对当代社会复杂性进行的实证、哲学的分析。可以说,它反映出了后现代性的“基本形式”。——乔治·巴朗迪耶,法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

《部落时代》以回归原始的方式,前瞻性地精准刻画了我们时代正在涌现的根本特征。不难预料,这部已然成为经典的著作,在元宇宙时代也将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毕竟,部落是人类社会存在样态不断迭代中恒久的隐喻性意象。

尤为难得的是,中译者乃马费索利的入室弟子,既得其师思想神髓,又精心推敲文字,读来让人兴味盎然!——成伯清,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米歇尔·马费索利(Michel Maffesoli),1944年生。法国后现代社会思想巨擘,法兰西学院人文科学大奖得主。他任巴黎第五大学荣休教授、法国大学研究院院士、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理事、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他早年师从人类学家吉尔贝·迪朗和朱利安·弗罗因德,先后获得社会学和人文科学与文学两个博士学位。他的作品多聚焦于当代社会的共同体和日常生活。著有《狄奥尼索斯的影子》《日常认识:理解社会学概论》《部落时代:个体主义在后现代社会的衰落》等。

目录
中文版序言 / 1
法文第三版序.找到词语 / 1
权作引言 / 1
第一章.情感共同体:研究的论题 / 1
一、美学气氛 /1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七月奔波忙碌,一本书没读完,八月要勤快。
内容质量是高的但为何语言风格是这样一种平面抽象感。
作者是狄奥尼索斯的铁粉,梦中东方(Oriental)的追寻者,古斯塔夫勒庞的另类知己,部落原住民跨越时空的好朋友。他在大多数社会学家焦虑地见证着社会加速和失控的时候老神在在地表示,社会仍是那个部落的社会,仍会回归那个部落的社会,群体感受而非契约,伦理而非法律,跨主体而非封闭的个人。把能沾边的概念一股脑的划拉进来,想起哪个就挑出来晃两下这个操作十分法国。统驭这些概念的是一种“气氛”,狄奥尼索斯式的气氛。至于概念之间假设上或者研究主题上的区别,那都并非关键问题。 虽然整本书不断在重复“不要现代社会,要部落,或者说不管你要不要,部落就在那里”的主题,但却并不能形成对现代社会的征讨。反倒像是互补的解压阀,就如佛教之于儒家理论一般,让焦虑的知识分子和恨铁不成钢的启蒙思想家稍稍松松眉头。
马费索利作为深谙古典社会学的学者向我们展示了:“附近”、“共在”、作为仪式的抵抗等现代图像,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是其最主要线索。如何理解作为individual的社会关系,与作为persona的角色剧场,从我与你的结构到我与你与他形成的“我们”,后现代首先需要返朴一种部落主义。可以说黑手党、gangster,傅立叶笔下的小帮成为了他所寄托的生存方式,保持着秘密的形式,同时又在面具之下维持着随时战斗的情绪。马费索利说“我们需要一定的相对主义”,进而把共同体之间的边界扩散开来,分化为多元文化所存在的作为形式的“网络”。共在首先是一种氛围,而不是纯粹的群体资格,如connaissance /savoir的区分,前者代表着一种内在知性而后者代表着与群体相伴而生(con-naissance)的感性认识。
以为说部落看的…也就勉强看完了后9/10叭、、(沉没效应没学好 (ᇂ_ᇂ|||))还是有get 比如为什么自称土皇帝的前上司搞“秘密社会” 及原来“沉默大多数”才不沉默真的跟电影《悲逆》一样 及“我们的观念存在于每个人的头脑之中。”哪有那么多批发的弥赛鸭 书里说话剧 觉得这本像话剧一模一样
序言减分……情感星云本来是一个可以联系本雅明和阿多诺思想的理论,这种评论式的写作方式太可惜了
在“原子化”,“个人主义”,“生活方式政治”等概念强烈地影响着我们对于个体与社会关系的理解的时候,“情感”,“集体记忆”以及由技术带来的新的“临近”又传递出部落鼓声的震颤。然而,后现代社会中,“部落时代”究竟是个体被部落所捕获,是一场“翻转的革命”还是个体主义发展出的新连结形式还尚未可知。当然,个体所归属的共同体有时比个体更为重要,但从个体角度入手理解现代或者后现代社会中由情感等因素构造的共同体的形成逻辑与存在状态或许能够补充性回答部落时代究竟是什么时代以及个体主义是否在走向衰落。
就不断在重复一个观点。然而真的发人深省,需要再读,琢磨琢磨。
行文给人以充足的想象力,一些隐喻和类比很奇妙。读来完全不具有社会学理论的那般硬核,当然也有丢丢晦涩,许多新名词不好接受哈哈,不过还是非常喜欢这本书,给了很多思维上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