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分裂的美国的封面

分裂的美国

马克·里拉

出版时间

2022-03-01

ISBN

9787208175464

评分

★★★★★

标签

出版

书籍介绍
人文主义曾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整合了西方社会,但自20世纪60年代起,身份认同政治开始崛起,对人文主义发起挑战。哥伦比亚大学思想史教授马克·里拉在本书中反思了当下美国族群、性别等问题严峻,社会认同陷入分裂困境,批判其精英伪政治的实质,批判了受自由派教育的年轻人陷入狭隘排他的身份意识。里拉借此书呼吁年轻人重新定位自身的思想与实践,真正实现全体公民的平等与团结,明确作为公民彼此负有的义务,从而纠正美国当下的政治道路。 作者简介: 马克·里拉(Mark Lilla),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人文学科教授(2007年至今),曾任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教授(1999—2007)。1990年博士毕业于哈佛大学政府系,博士论文获得美国政治学会颁发的年度最佳政治哲学论文奖——施特劳斯奖,出版著作有《维柯:反现代的创生》《当知识分子遇到政治》《夭折的上帝:宗教、政治与现代西方》《搁浅的心灵》。其中,《夭折的上帝:宗教、政治与现代西方》被《纽约时报》评为“年度百佳图书”。里拉于2016年底发表于《纽约时报》的文章《身份自由主义的终结》(“The End of Identity Liberalism”),是2016年度阅读量最大的政论文章。 译者简介: 马华灵,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曾为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访问学者、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访问学者、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青年研究员。主要学术兴趣是西方政治思想史。目前出版著作有《反自由的自由:伯林与施特劳斯的思想纷争》(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 顾霄容,编辑、不自由撰稿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曾为密歇根大学政治学系访问学者、季风人文讲堂主管。
目录
中文版导读
导论 大撤退
第一章 反政治
第二章 伪政治
第三章 政治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罗斯福时代和里根时代,集体政治和个人去政治。当作者看到20年拜登终于带领民主党战胜共和党,想来也会宽慰几分。特朗普的上台彻底暴露了保守主义的弊病,因此它既是自由主义最危险的敌人,也是自由主义重新出发的起点。 不禁感叹,当美国已经在思考“我”与“我们”的深刻关系时,中国居然还在扯什么“我将无我”,如果里拉在反思个人主义是霍耐特所谓的承认,那么我们则依然原地不动重操旧业。我们的集体是虚妄的,我们的个人是低俗的,我们的公民是欠缺的,民主是讽刺的,自由是水中月,正义是镜中花。猫托邦在最后说到,世界还会好吗,这是一个问题,而我看不到答案。
美丽国版找最大公约数
我们需要真正的公民,不是笼子中的私人,也不是一昧服从的臣民,而是有“感受力”的公民
特别短,其实就是一个核心观点,即现在大学教出来的年轻人过于在乎个人身份的表达而无法求同存异,反复说。从罗斯福到里根到特朗普。反政治指的是不再对彼此负责,强调个人影响;伪政治指的是探索自我的身份不能算政治,因为身份的流动性和多样性,到最后所有人都无法达成统一。特朗普之后共和党的优良传统早就不复存在,民主党困于身份多样性谁都不敢得罪也无法前行//作者给出的政治建议是,学会以“公民”为基础上拥抱彼此不同。减少自我表达和游行抗议,多一些真正的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市长、州长),学会倾听和在小范围内的让步(说白了至少要明确核心呼求吧)。打破身份禁忌(比如黑人问题的过度政治正确)//想法很好,但让习惯了个人主义和社交媒体小屏幕日益定制化私人化,去看到别人听到别人在哪个国家都有点不现实//翻译实在不怎么样。
昨天的 明天的 为什么就不思考当下的 Liberal(2018)学者无力对话当下,和千百个福奇一样。
身份政治就是左派的里根主义,两者都是陈腐的个人主义意识形态…满有趣的小册子,只不过5年过去,作者希望的“重置”似乎也没有到来。
身份政治(身份自由主义)有两个毛病,以为个人内省基础上的身份认同而斗争取代了公民政治中为公共议题或公民权利而斗争;在此基础上,身份政治以运动政治取代了政党政治的题旨——通过政党赢得政治权力组建政府,里拉认为这也是当今民主党的毛病。最后是以一种公民政治建构的想象来试图解决日益个人化和分裂的政治共同体,问题是2020年的大选,以高投票率表现了美国公共生活的巨大裂缝,身份政治似乎没有完全导向政治冷漠,政治极化的趋势和政党动员有不可分的关系。不过里拉关于身份自由主义对美国自由政体威胁的分析实际上在某个方面回应了1.6国会山事件的爆发,那是极右民粹与身份政治相结合的完美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