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绿蝗的封面

绿蝗

[葡] 利迪娅·若热

出版时间

2022-04-01

ISBN

9787208176577

评分

★★★★★
书籍介绍
1970年代的莫桑比克,葡萄牙殖民统治摇摇欲坠,少尉路易斯和新娘埃维塔在海边举办盛大的婚礼,狂欢却笼罩在不祥的氛围中,直至新郎神秘死亡。 20年后,一个叫埃娃·洛波的女人在独白中娓娓道来。她的讲述不仅改变了故事的走向,也颠覆了葡萄牙所有关于战争的记忆和历史。 利迪娅·若热(Lídia Jorge,1946— ),葡萄牙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其作品代表了近代葡萄牙语写作风格,即所谓的“后革命一代”,斩获国内外奖项无数,赢得了国际认可,包括欧洲年度作家(2000)、法国艺术与文学勋章(2005)、拉丁语联盟国际奖(2011)、西 葡艺术文化奖(2014)、FIL罗曼语文学奖(2020)、葡萄牙作家协会编年史和文学散文大奖(2021)等。 译者:吕婷婷,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世文所在读研究生。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西葡语系,主要研究方向为非洲葡语文学、女性主义文学,曾参与翻译《马查多·德·阿西斯小说集》《中国日记——一个巴西人眼中的真实中国》。
目录
蝗虫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绿蝗》不仅充满缤纷的意象,更重要的是,它反思了战争的狂热,以及那种攫取男人的灵魂,蛊惑他们踏上死亡之途的奇特力量。
曾几何时,帝国夕阳映照下的殖民地书写总是带上灼热的温度,即使叙述总是变换游弋,局部永远支离破碎,但总能够在整体上达到一种惊人的完整。这本反思葡萄牙非洲殖民地战争与日常侵蚀的小说亦复如是。灼灼的目光,缤纷的意象,宛若舞台剧台词的语言,多视角的转接(甚至有些炫技),让读者疲惫不堪,却很难转移视线。我会说若热进行的是特别女性化的写作,一种用女性视角解构宏旨、解构真实的写法,并从女性内部重构女性的生存感知。这种写作既是不讨好的,又要警惕陷入另一种陷阱:不可过分绚丽。
只能说不适合我...
和波拉尼奥一样的语言节奏,地域的那种热量会裹挟一切,迷狂
爱好二次创作的评论者最喜欢的那类小说,虚构文本与真实回忆互相指涉的作品总是易于拆解和分析的,但拨开技巧的迷雾,无论文字还是故事内核都乏善可陈。侦探小说式的阅读体验源自局部精细描写+切断角色与环境的关联,对殖民战争的表现多在不经意的闲谈中提及,莫桑比克民族独立运动则避开了反叛军的视角。作家用破碎又跳跃的讲述播散迷雾,距离感是制造含混的基础——星海酒店的太太团和前线平叛的丈夫们地理层面的距离(妻子用大数据推算丈夫的安危);埃娃·洛波与20年前那个刚刚结婚的自己时间层面的距离;记者虚构的短篇小说《蝗虫》与亲历者散乱的回忆真实性上的距离。文学提供的讯息是象征意义上的,对现实进行编码,埃娃的回忆并非对前者的驳斥,而是解密,含糊其辞的表述总会用别的视角填满,在20世纪反殖民的文学语境中可出现太多次了…
原名直译是私语海滩,感觉没有绿蝗那么炫美暴力。这书如果改成电影或者迷你剧应该会很不错
本书的叙事手法就像是水流,时而蜿蜒曲折,时而奔腾汹涌,水波中还裹挟着很多物质,有殖民主义战争中男性的盲目主义,也有女性被禁锢的哀嚎。原书名直译《呢喃的海岸》很切题,没搞懂为什么要叫《绿蝗》。就我个人而言,我很不喜欢这种实验性的写作方法,它放大了女人爱唠叨的这个缺点,真的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很烦躁,这还不同于法国新小说,因为这种纯唠叨,是一种远离精练语言和意识流的妇女型唠叨,所以那些说什么创新手法诺奖候选之类的,可以不用信,因为她的整体架构以及叙事推进离诺奖水平也相差甚远。最后,推荐语都不如内容简介来得实在,尤其讨厌戴锦华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