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忧患的封面

忧患

林鹄

出版时间

2022-05-01

ISBN

9787208176676

评分

★★★★★
书籍介绍

澶渊之盟后的百年和平,只是宋辽双方政策制定者有时正确、有时错误的决策导致的偶然结果。西夏叛宋、庆历增币与辽夏战争,惊破了宋人的太平幻梦,使其留下了深刻、持久的心理创伤。被认为赵匡胤之后最具英才的神宗皇帝,内心一角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浓重阴影,不顾元老重臣集体反对,一意支持性格偏激的王安石推行变法。这场大变革,完全改变了北宋历史,从此愈演愈烈的党争占据了政治舞台的中心位置,成了宋朝最可怕的内忧,直到女真南下,汴梁陷落,北宋灭亡。党争以外患始,又以外患终……

本书讲述的,是一些彼此勾连的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没有超越个人的历史必然性,有的只是特定人物在特定历史时刻,对特定问题做出的特定回应,以及相应产生的特定历史后果。

目录
推荐序一(姚念慈)
推荐序二(曹家齐)
导 言
第一编 后澶渊时代:太平幻梦及其破灭
第一章 狂欢:天书封祀的缘起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很赞同作者对历史进程中偶然性的关注与探究,也正是因为有很多偏离规律的因素存在,历史才能有如此跌宕起伏的精彩。本书宋辽夏关系和王安石神宗那几章尤其有趣,对旧说也多有突破,颇可一读~
论文集,主题相对集中,基本围绕着北宋中后期重要政治事件展开。作者的神宗王安石关系考像是在写腐文,文风独特,看得我有点心梗()写的最好的是“宋辽边界纠纷”,作者认为不能脱离具体语境简单归纳政治人物的主张、思想,这一点是非常赞同。最后三章在王化雨和方诚锋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元祐初期政局形势的研究以及李焘作为史官,虽然反对王安石,但在取舍史料方面还是相对客观的。
“在对旧有史学观念反思的基础上”(后封面推荐语),作者在具体研究的方法和内容层面上轻浮造作、节节败退,至于史观甚至较二司马而不若。该书能出版而且得到“交口称赞”这一状况,大概可以反映出专业领域的判断力,是如何因为关系网络的频繁运作、学术资本的流动交换而大幅衰落的。不过若既不求“名垂青史”,也不必在乎国际排名,那么如此著述自然是堪称楷模的理性抉择了。
没啥意思
本书对宋辽夏多边博弈与北宋政治关系的论述应该是最大亮点,关于如何理解政治言论的方法也颇感启发。对附录的观点不很完全认同。
反驳不是特别有力,关于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大部分历史研究者认为是君权与相权之争,作者认为是与宋神宗辽宋边界之争有关;关于辛德勇对司马光通过资治通鉴材料截取塑造汉武帝晚年政治形象,作者认为史书上多有悔过之意,路线转折十分明显,但汉宣帝仍发动两次对匈战争,不是仍然继承武帝原本的意志吗?至于邵伯温《闻见录》历代都称其伪造材料污蔑王安石,作者也要插一笔为其鸣不平。不过关于高太后对权力敏感与跋扈,不放权哲宗,以致旧党再度覆灭,延续至宋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整体印象比氏著《南望》略佳,文献考辨精彩,逻辑推演缜密,观点新见迭出。尤其对北宋后期诸多史事的讨论,多有斩获。可惜,疑古过度依然存在。譬如在天书封祀一章,虽然已经注意张维玲、杜乐新说,但是始终坚称这是一场闹剧,重东封西祀而轻圣祖老君,以致其与何冠环、邓小南二公的商榷似难成立。以心理病态与权欲病态分别概括赵顼与高后,难免笼统与简单之嫌。另有部分细节瑕疵,比如其称王安石二次复相,赵顼信任一如既往,然而介甫尝言“只从五分时也得”当作何解?又如径称李士宁曰“僧人”,可是原文作“道人”,而道人在宋代具有道徒、佛徒双重含义,据上下文李氏“有道术”,擅长辟谷炼气,可知当系道徒也。这也再次提醒我们,千万不要忘记赵宋崇道家法,务必重视道家历史研究。🤖
内外联动的视角还算有趣,但林鹄这一如既往咋咋呼呼的文风真的不讨喜,btw又认真读了一遍和辛神的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