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巴尔米拉的封面

巴尔米拉

[法] 保罗·韦纳

出版时间

2022-06-30

ISBN

9787208176751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历史的长河中,巴尔米拉这座沙漠中的绿洲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商业繁荣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它曾是阿拉米人的居住地,后来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并在与周边文明的交流中逐渐发展壮大。如今,通过《巴尔米拉》这本书,我们可以穿越时空,一窥这座古城昔日的辉煌与沧桑。
作者简介
保罗·韦纳,法兰西公学院荣誉教授,是当代罗马史研究的杰出专家。他著有《私人生活史》、《古希腊人是否相信他们的神话?》、《古罗马的性与权力》和《人如何书写历史》等作品,涉及历史、考古和思想等多个领域。闫素伟,国际关系学院外语学院法语专业教授,翻译了韦纳的多部著作,如《社会学思考》、《圣人无意》等。
推荐理由
《巴尔米拉》一书以丰富而细腻的笔触,详细描绘了这座古代城邦的兴衰历程,从其独特的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到与周边文明的关系,无不展现出一个多元而复杂的历史画卷。书中不仅对巴尔米拉的历史进行了深入剖析,更以其独特的视角揭示了人类文明交流与融合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适合哪些人读
对古代文明、历史考古、文化研究感兴趣的读者
对多元文化融合与交流感兴趣的读者
希望了解古代商业经济和社会生活变迁的读者。
书籍脑图
目录
目 录
推荐序 通往罗马世界的入口 夏洞奇
前 言
第一章 沙漠中的财富
第二章 一座巨大的古代城邦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在罗马史家保罗·韦纳看来,叙利亚内战中被ISIS摧毁的古城巴尔米拉是罗马帝国在中东的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一座文化混合的城邦,其混合方式独特:巴尔米拉与帝国所有其他城市都不同。只有它和艾德萨的官方语言仍然是东方的地方语言。城邦内部,建筑的装饰从总体上来说是希腊式的,至少从细节上看是这样。精英阶层的抱负和文化与帝国其他的地方一般无二,这些人的生活环境也是这样。但是在宗教上、在本地的雕刻艺术上、在集体的娱乐上,我们会看到某种表面的希腊罗马化的表现,包括象征统治者可以是希腊智慧女神类型的人物,而更深层次的本地精神也被保留了下来。毕竟巴尔米拉一直是沙漠的女儿。
很显然,作者表面上是在写一座叙利亚绿洲的古城史,实则在强调“文化多元主义”的重要性。巴尔米拉这座城市见证了地中海世界古典文明的潮起潮落,却从来没有被任何一种强势文明所轻易掩盖或征服,而是顽强的保持着自己的风格。即便到今天,尤其是被IS破坏后,依然能够从残垣中捕捉到这种艺术“原创性”的影子。当然,限于史料匮乏,作者猜测延伸内容也不少,但这种发散的思维,却也有助于我们克服“现代化”视角的影响,从更广阔的角度来审视人类文明的演进。
法国知名历史学者保罗•韦纳关于叙利亚历史文化名城巴尔米拉的一本精彩小书,以诗意而富于历史感的笔法,将古罗马帝国时期、作为帝国东部商贸枢纽的巴尔米拉古城的艺术、宗教、建筑、文化与日常社会生活等娓娓道来,以这座古城当年具备的多元文化风貌跟当今饱受战争与宗教原教旨主义摧残的暗淡现实进行鲜明对比,传递出珍爱和平、珍视文明的恳切呼唤。值得推荐和细读。
历史求独异性极端之一纲😂 就这个也没法谈啥学术研究意义。就是特殊写作时机,独特写作对象本身,选择的写作对象在帝国历史中的独特性,和其中独特的个体人物以及特定的事件与场合。开个玩笑,坚持“五特一体”全面布局。
巴尔米拉有四千年的历史;而且它已经有了名字,叫塔德莫尔。今天,它的阿拉伯名字仍叫塔德莫尔,当地地图上标注的也是这个名字。公元前1000年前后,该地区出现了一个重大变化:一个游牧族群,阿拉米人——这是他们的名字的首次亮相——渐渐侵占了叙利亚。并称其为阿拉姆。据一位亚述王在年鉴在记载,“我与塔德莫尔的阿拉米人打过二十八次仗。”结果这只是徒劳,叙利亚人以及生活在美索不达米亚的人讲的一直是阿拉米语,知道他们开始讲阿拉伯语,阿拉米语才停止使用;尽管从公元前539年到公元636年被穆斯林征服,统治叙利亚土地的先是波斯人,后是亚历山大大帝的后裔希腊人,再后来是罗马人。从叙利亚、伊朗一直到阿富汗,阿拉米语曾长期作为国际和外交用语。后来,阿拉米语不再用于书写,它的国际和外交功能被征服者的语言希腊语取而代之。
8.5。非常喜欢作者的语调,将一本小书讲得精彩纷呈。虽然知道巴尔米拉是真实存在的,但也许逝去太久了、也许身处沙中绿洲,因此,谈论它仿佛谈论托尔金口中的“险境奇谭”(Faerie)。近乎传奇的故事在其中流入又流出:那些美索不达米亚的神、那些阿拉米语的墓葬铭文、那些阿拉伯部落和贵族、那些希腊人的习俗,还有那些记在罗马莎草纸上的史诗与战争,无一不被这座诸文明共生边缘的聚落所融合,成为独特的巴尔米拉文化。它曾因芝诺比娅而辉煌地覆灭,如今又因恐怖组织的亵渎(谁能想到残垣断壁还能亵渎!)而重生;也许作为那些传奇故事与历史的入口,它永远活着,永远等着下一个幸运的不速之客。(读到本书时,正好得知作者去世。仿佛这场阅读也成了一场永不相见的邂逅。)
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小书。“巴尔米拉无所不包:阿拉米、阿拉伯、波斯、叙利亚、希腊、东方、西方。然而,正如它的邻居埃姆斯一样,它仍然是它自己。”巴尔米拉的魅力之一或许也在于这种多样化身份的象征意义。
作为罗马帝国东方的边疆商贸自治领地,巴尔米拉(我更习惯称之为帕迈拉)一直是古代丝绸之路西端的重要节点。这书已经列入丝绸之路课程参考书啦!近几年英文相关书籍出了不少,大概也跟前几年该城遗迹遭IS破坏有关。这书短小精悍,把巴尔米拉的历史与现状都交代了。期待未来文景也出一本讲佩特拉(Petra)的书。
“文明如此不堪一击,我们究竟该记住什么?”保罗•韦纳在这本远说不上厚重的作品中回答了这个宏大的问题。写作本书时,这位法兰西公学院教授已是85岁高龄,重量级学者在暮年写就的小册子常常充满魔力,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在岁月中沉淀下来的智慧。巴尔米拉这座如今几毁于战火的古城,曾因其富足和繁荣闪耀古代世界,甚至挑战过罗马帝国的权威,作为东西方贸易的枢纽,巴尔米拉“集多种文化于一身”的包容、自由、开放无疑深深触动了韦纳,以至于让他写出“毫无疑问,如果只知道、只想知道一种文化——自己的文化——将注定与压抑沉闷为伴终生”这样的结尾。
两河流域文明实在令人着迷,上学那会儿听周杰伦的《爱在西元前》,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底格里斯河,古巴比伦,每个名词都充满神秘的色彩也散发着历史的厚重。这本书讲的「巴尔米拉」正是在这片古老文明的发源地上。作者通过文字和彩页插图,尽力还原了古老的城邦社会,也由此窥探到古罗马历史的一个截面。巴米尔拉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历史遗迹,是“沙漠的女儿”,但她的知名度远不及意大利的庞贝,土耳其的以弗所,甚至不如约旦的著名旅游景点佩特拉,究其原因,是她被“困在”了战火不断的叙利亚,甚至多次遭受ISIS的摧残,所以当你看到彩色插图里那些被风化的建筑饱经岁月仍旧屹立不倒,却在千年之后被人为破坏,就会更加珍视和平。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