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中庸》研究的封面

《中庸》研究

张汝伦

出版时间

2023-04-30

ISBN

9787208181748

评分

★★★★★
书籍介绍

什么是哲学?在海德格尔看来,哲学就是追求生命意义的展开,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那么中国有哲学吗?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记录的是中国人对生命、社会、伦理孜孜不倦的探索,这种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当然是哲学。

在中国哲学经典中,《中庸》占有一个突出的位置,它包含了太多的中国哲学的基本命题和概念。本书不是一部注疏《中庸》的著作,而是力图从经典文本的解释中探讨中国哲学的特质和可能。在解构和颠覆由现代性思维传统造成的种种成见之后,它将打开新的哲学视域与前景。

张汝伦,1981年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先后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1988年赴德,先后就读于图宾根大学和弗莱堡大学。现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包括:《历史与实践》《思考与批判》《现代中国思想研究》《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德国哲学十论》《二十世纪德国哲学》《〈存在与时间〉释义》《哲学与人生:张汝伦演讲录》等二十余种。

目录
目录
前言1
第一卷《中庸》前传101
第一章中国哲学的起始问题107
一、 巫与哲学110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劣质西学与现代心性论所制造的外围阻碍已经扫除,张老师能不能继续攻下去?拭目以待。反正清学化的宋明理学研究是没有能力做战术策应的,有本事的大佬都单枪匹马地冲吧。
除了反反复复来来去去倒腾几遍带有异常熟悉气息的哲学史,将自己的那点西方哲学史的知识全然倾斜而出之外,中国哲学的内容不仅少的可怜而且全无见地。更为戏谑的是,作者批判中国哲学学者不加反思的全盘接受西方近代思维以后,自己又是通过来回梳理西方哲学史进程来实现这一点的。我实在无法理解一部讲《中庸》的书,其中的主角却是海德格尔、黑格尔、韦伯。少有的那点中国哲学的知识,也是仅限于陈来和余敦康。这不仅暴露了作者中国哲学知识积累的贫乏,而且又是一种何等的不负责任,将标题限止在《中庸》之内,将中国哲学学者批判的一无是处之余,却又自顾自的写一部西方哲学分析?我并非是一位苛责的人,相反,我能理解西方哲学学者介入中国哲学之难,但是引征,挪用亦也要分主次。这是一部很好的西方哲学分析史,却是一部极度不合格的中国哲学作品。
牵涉西哲太多 看来哲学学界的中哲研究转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自己读书不细,脑子瓦特的人,才会给出“为什么讲中哲要长篇征引西哲”的浅陋评价。原因书里写的很清楚:因为我们活在现代,生活方式和思维都被现代性浸泡过了,对经典(不论古希腊还是中国)的理解都是现代性、主体主义的,连新儒家也是如此。所以,不借助对现代性有深刻反思、从源头重新思考哲学基本问题的黑格尔、海德格尔等,很难洗掉现代性的惯性,回到古人所理解的世界。解铃还须系铃人,西学要用西学破!这本书是“前传”,第一卷,解决的是理解《中庸》前的基本问题,还不大涉及《中庸》本身。研究经典不是为了注疏,更非复古,是通过理解和释义来和古人对话,来回应现代性的危机,为人类未来打开新的可能性。寻章摘句老雕虫,岂是哲学所为!
读了四百来页。作者在第一卷里基本谈的是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与《中庸》基本无关,建议第一卷的分名改为: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作者认为当代所谓的“中国哲学”是现代性的产物,是近代以来西方思想的产物,以此产物衡量西方的思想及中国的思想都是成问题。而且以此产物来以中附西或以西释中,都会使中国哲学沦为西哲的附庸。因此有必要破除这种现代观,重新审视中国哲学。书中内容丰富,涉及哲学、宗教、人类学、文明史,不过有些段落重复,一模一样,似乎有待进一步精简。
张汝伦做这个题目很有雄心,路径也还正常。但是,张老师原来在做西哲和思想史研究时的逻辑魅力,在处理中哲时,表述或者说语言风格,下滑了很多。只是阅读的直感。书本身还是质量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