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相片之用的封面

相片之用

[法]安妮·埃尔诺

出版时间

2023-11-01

ISBN

9787208183308

评分

★★★★★
书籍介绍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作品中文首次出版

★ 相片的用途是为了书写,用文学诠释的“向死而生”

★ 用文字写下的相片,记录着昨天的欲望、今天的缺席、明天的死亡预兆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安妮·埃尔诺和她的爱人马克·马力,拍摄下14张两人云雨过后的杂物相片,然后分别用文字记录下可见和不可见的东西。

在拍摄这些相片的时间前后,埃尔诺罹患乳腺癌。生长肿瘤的乳房,大量脱落的头发,抗癌药物侵害的病体,这位用自身经历书写生活的作家将残缺的身体转移到相片之中。物质性的东西成为爱、死亡、欲望、缺失的唯一证据。

“我意识到我为相片所着迷,正如自孩提时代起,我总是被污迹所吸引:床单或是扔在走道里的旧床垫上的血迹、精液痕迹、尿渍;嵌入木质冷餐台上的酒渍或食物残迹;旧时信纸上的咖啡渍或油腻腻的指印。最具物质性的有机污渍。我意识到我对写作有着同样的期待。我希望词语就像那些我们无法去除的污迹一样。”

——《相片之用》

作者

安妮·埃尔诺(Annie Ernaux),法国当代女作家。出生于法国利勒博纳,在诺曼底的伊沃托度过青年时代。持有现代文学国家教师资格证,曾在安纳西、蓬图瓦兹和国家远程教育中心教书。她住在瓦兹谷地区的塞尔吉。2022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译者

陆一琛,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巴黎索邦大学文学博士。苏州大学法语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国现当代文学、法国现当代文学与视觉艺术。译有《绿眼睛:杜拉斯与电影》《电影的节奏是心跳》等。

目录
安妮·埃尔诺作品集中文版序言
相片之用
用户评论
我感到了我喜欢的赫塔米勒和安妮之间的一些差别。就是后者属于豁出去了的类型(某种意义上的发疯文学),前者是自控、非展示和倾诉性的内秀写法。所以安妮的写作让我觉得更干燥,更想鼓掌叫好,赫塔米勒吸引我的是那种湿漉漉的,冷静的感觉。//喜欢的段落:我们在一起之初,M. 谈论起她时曾对我说:“她身材很好,但脸长得不怎么样。”看到这张照片,我的第一反应是获胜的喜悦,我仔细看过她的鼻子,她的下巴,“但她很丑”。随后,我便开始生自己的气,我想象中她的完美形象曾使我感到自卑。而后,我陷入了悲伤。对我来说,更糟的是M. 曾经爱过这个其貌不扬的女人,在我看来,他对她的爱只会因此而显得愈发强烈。我宁愿她长得漂亮些,以便借平庸但客观的审美层面的原因来解释他对她的依恋。
埃尔诺的《对照记》。一些旧照,环绕着欢爱的场面,然而,重新观察分析这些物证,就能重新踏入时间之河去感受当时的水温么?一场刻舟求剑式的写作实验。在乳癌的阴影之下记录过往的情事,像是在死亡的岸边眺望自己的墓碑。
是虚无的味道。
相片,癌症和性欲。时间,生命和爱情。
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把书从脸前竖放改为平放,让视线和书页呈现一个水平而非垂直状态,似乎这样能够减轻窥伺的负担感,就像从指缝间看恐怖电影一样。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被打破,甚至颠倒。太私密了。性爱,照片,交换日记,都是些至关亲密的行为,甚至无法为他们价值排序
癌症笼罩下的性爱,一场场末日狂欢。
1·亏的作者82岁才得诺贝尔文学奖,写作及其作品没有奖项影响,是幸事。2·作者有主业,写作是副业。因为副业,文本都较短小。读者在周末就可以消遣完成阅读。3·作者的写作,没有宏大叙事,只谈个人生活与经历的感受,从中建立个人的存在感。4·本书关于63岁的作者与43岁同行男子的性欲、情欲、爱欲的短暂激情关系,两人的合作文本也像是一次次交欢。狗粮撒的又甜又美。5·这段关系,是彼此治愈的过程,作者在开始癌症治疗期,男方在失恋、丧母的情绪低落期。
也许,自然正源自上帝消失后残存下来的欲望,是他巨大的高潮后留下的痕迹,而他自己却湮灭在由此引发的宇宙大爆炸中。也许,世界起源时遵循着同样的原则:使众生处于无休止的对抗之中。
恋物记
曾在别处无数次强调过词语的物质性的埃尔诺,那个写作是为了保存发生过的事件之可触摸痕迹的埃尔诺,这回终于直接把物(或者说物的影像也就是相片)搬进文本,仿佛要让物与文字直接当面较量,看谁更胜一筹,但本书的肇因(围绕云雨之后的散乱衣物照片而写)从一开始就蕴含了它的结论:比起物,文字才是最色情的,或者文字的色情不过是物的色情的一个源泉或延伸,而物和文字/语言/写作的接触点除了是身体和它不得不追求的快感与痛感还能是别的什么,在这样一个时代,在当下这个残冬,我读这样一本通过爱欲谈论生、通过疾病谈论死的书,难道不是为了感觉到自己还活着,为了被说服当然有可能过一种本真的生活,也就是把“在物当中生活”和“在文字中生活”接合在一起,本书即便称不上是行动指南,至少是份行动呼吁。翻译和本系列的其他译本一样差强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