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看那些灯光,亲爱的的封面

看那些灯光,亲爱的

[法]安妮·埃尔诺

出版时间

2023-11-01

ISBN

9787208184664

评分

★★★★★
书籍介绍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作品中文首次出版

★ “我再也不会在超市排队结账时,不想起安妮·埃尔诺了。”

★ 观察超市,思考社会阶层、消费主义、女性地位,深入地凝视平凡的生活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安妮·埃尔诺一直在突破哪些故事值得讲述、哪些主题值得探讨的约定俗成的界限。在这本书中,她将目光投向了大卖场和超市。这是现代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一个特征,但文学作品却鲜有关注。

埃尔诺用一年多的时间记录了她对位于巴黎郊区的大型连锁超市欧尚的访问。在她看来,超市是“一个巨大的人类聚会的场所,一个真正的人文景观”。资本生产、文化生产和阶级分层在这里汇聚,并支配着我们的欲望。埃尔诺用她无情的犀利观察,打量着这个我们自以为熟悉的场所,号召探寻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日常,更深入地凝视平凡的生活。

作者

安妮·埃尔诺(Annie Ernaux),法国当代女作家。出生于法国利勒博纳,在诺曼底的伊沃托度过青年时代。持有现代文学国家教师资格证,曾在安纳西、蓬图瓦兹和国家远程教育中心教书。她住在瓦兹谷地区的塞尔吉。2022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译者

田嘉伟,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讲师、明园晨晖学者,巴黎第十大学法国及法语地区语言与文学专业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国当代文学、中法比较文学和传记文学,出版法语专著《法国当代作家笔下中国文人的生命与功课》,译著《微渺人生》(即出)。

目录
安妮·埃尔诺作品集中文版序言
看那些灯光,亲爱的
后记:三年之后
用户评论
不报期望地打开这本书,读完却十分喜欢,因为从中也看到了我的历史。埃尔诺总能发现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权力关系和隐含的压迫。当然,我在这本书里也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且很妙的叫埃尔诺的老太太哈哈哈。
安妮·埃尔诺的购物日记,带有田野式社会学观察。大型超市是一个平等的的社会公共空间,琳琅满目的商品与不同阶层的人在此汇聚,构成了一个充满现代性的“场域”,全世界的大型超市几乎都是一样的,它遵循资本主义的标准化要求,丰富到过剩的商品,同样的布局,同样明亮的灯光让人忘记昼夜阴晴,这是一个满足欲望又催生欲望的场所,它抹平了一切差异,人在此只有一个身份:消费者,只完成一个动作:购物,安妮·埃尔诺称之为“购物劳役”。对于不喜欢在大型超市购物的大部分男人来说,购物不啻于一场让人身心疲惫的“劳役”。
埃尔诺如此敏锐。超市也是我到外国城市去模仿学习当地人的最佳学校,一切的small talk,问候和回应方式,与陌生人交谈如何轻松对视,嘴角礼貌微笑,都是在日复一日的短暂与售货员付款的几分钟内学到的。以至于至今我的英语都带着服务式的过分礼貌和虚假热情。
超市观察家
非地方之超市;沉默的庞大身躯比墓地还要令人沮丧;对称的晕眩;印象派方式捕捉事物人物和氛围;2012-11-8至2013-10-22相关日记;在机器面前没有偷窃的感觉;自助折扣区通常由虚假仁慈和承诺幸福构成的诱惑语言被明确表达的威胁语言取代;自助收银系统变态在于对手速慢的收银员的不满转到顾客身上;动物用品货架最能引起人们说话欲望;我们是欲望共同体而非行动共同体;
如果说香特尔·阿克曼在《让娜·迪尔曼》中描述了一种女性对于居所与厨房的革命的话,那么,在本书中,安妮·埃尔诺同样做到了对于女性处于超市这个后现代处所中的革命!它穿越了历史和时空,让自然不仅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反思。
写超市的日记,记录她的购物时的观察,同时也在写消费主义、阶级、性别、民族。「超市与生计有关,是女性的事务,长期以来女性一直是其主要用户。」「 直到20世纪70年代,作家们,无论男女,大多数都来自布尔乔亚家庭,并居住在巴黎,那里没有大型超市。」「对于社会上某些人的排外恐惧,超市漠不关心,而是适应顾客的文化多样性,严格遵循他们的节日。」「超市仍然是一个自由和平等进入的空间,向所有人开放,而不做收入、穿着或“身份”的区隔。」只是这样琐碎的记录可读性不高。
以观察大型超市作为一种写作的介入,唤起思考,定格一种社会记忆中的感觉、情感。超市是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欲望社区,以其贪婪的计划及资本生产,控制着人们的欲望。它揭示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质,使人们自动陷入物质世界的交易场无法自拔。在这里,不存在人的时间,取而代之的是物的时间,人们被物的惰性吞噬。 “没有任何公共或私人空间可以像超市让如此多不同的个体相互交融:年龄、收入、文化、地理和种族背景、外在。 在这个封闭的空间,每个人都有机会了解其他人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那些从未踏入过超市的政客、记者、专家,都不了解今天的社会现实。”
也可以写猴父子、盒马、缺德舅
埃尔诺这本“超市观察日记”的创意也给了我很大的写作启发,不过内容上过度的细碎与真实,很多时候却有损于文学性,一些试图展开的社会学探讨也没达到足够的深度。整体感觉是三星的内容加额外一星的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