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三国前夜的封面

三国前夜

张向荣

出版时间

2024-06-01

ISBN

9787208186903

评分

★★★★★
书籍介绍

洛阳城北的夏门,四方之通衢,人流如织;因为面对北邙山,亦是人鬼殊途之地。

夏门外的门亭,自然是迎来送往,好不热闹。大将军梁冀特意把李固、杜乔的尸体扔在夏门外,好让天下人都能看见,即使贵为三公,和他作对就是这般下场。他还下令,如果有人胆敢悼念哭丧,一律以罪论处。

梁太后同 意杀死“李杜”,既有维护梁氏家族的私怨,也有对士大夫为维护礼教而迸发出的力量的担忧。“李杜”之死仿佛一曲前奏。二人为了天下的纲纪而被权臣所杀,把汉家天下的和谐表象撕开了一道口子,那个老问题再次被抛出来:

天下到底是汉家之天下,还是天下之天下?

这将成为此后一百年风云变幻的核心,隐藏着汉家是存续还是终结的密码。

————————————————————

旧邦新命,共致太平,重重吊诡,逐鹿群雄

《祥瑞》作者张向荣再探汉家故事

礼教与秦制混合互补,家国天下因何坍塌?

皇帝和士大夫残酷共生,谁才是最终赢家?

以群风群貌挑战刻板印象,填补东汉书写空白

李开元、于赓哲、刘勃、仇鹿鸣——力荐

————————————————————

《三国前夜》是青年文史作家张向荣的全新历史非虚构力作,接续《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本书主要讲述被新朝洗礼过的“第二汉朝”是什么样子,儒学在培养“哲人王”的道路上失败后怎样延续自己的文化生命。东汉在前期就拥有了较为成熟的政教体系,即“秦制—儒教”政制,这是稳定汉家天下的“底层逻辑”,然而其中的张力最终促成了秦汉帝国的灭亡,数百年的“大一统”由此崩解。

本书重点关注东汉后期桓、灵二帝近五十年的执政生涯,同时全面系统地还原党锢之祸的始末,细致考察党锢中人的心态、目的、行为,解读儒家在其中到底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士大夫政治”如何定型,为什么从辅佐汉朝走向了辅佐三国。

作者尝试以“群像”书写呈现这一时期士大夫、宦官、宗室以及群雄之外普通人的观念乃至时代风貌,辅以图表梳理人物关系,进而追问:东汉的皇权虽然崩解了,但“秦制—儒教”这一结构并未随之覆灭,它又如何寄托在新兴的儒家士大夫身上,得以在后世不断重建?

————————————————————

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作品,作家及其作品,是文学的主体。历史学研究的对象,是作为往事的历史,历史由谁来书写,成了历史的空白。张向荣先生的学术专业是文学研究,他先写成《祥瑞》,今又写成《三国前夜》,用自己热爱的非虚构历史写作,填补了历史书写的空白,值得阅读,也值得深思。 ——李开元

一切危机都起自于青萍之末,高厦倾覆之时才能看见根基之腐烂。本书是对三国乱局根源的把脉。——于赓哲

把繁复的学术研究转化为轻盈叙事的笔力罕有其匹。没有核心事件,没有主要人物,却把二百年政治生态、社会风气的变迁呈现得行云流水,浓墨般的暗夜,终于弥漫得浩瀚无垠。——刘勃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这段话,提示在当时人心中,三国历史实际上处于东汉中期以后诸种问题的延长线上,本书则尝试勾勒出这一线索。——仇鹿鸣

目录
引子:一颗头颅的旅行
正午 汉章帝建初四年
一、太后和民妇
1. 暮夏宁静/2. 碧落黄泉
二、六大家族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用现代政治哲学的视角,先试图理解后汉的精神世界,再试图解释后汉历史。 算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引用的新成果也不少,但这个取径总给我一种叠床架屋的感觉,并且时常让我怀疑是不是真的把握住了汉朝人对汉家天下的看法。 不过作者的微言大义我大概看懂了,政治有其规矩,天子也不能弄权。否则短多长空,肯定完蛋。
精彩
如果硬要找当代好的历史非虚构写作,张向荣的《三国前夜》与其之前荣获文景历史写作首奖的《祥瑞》无疑是名列其中,对于史料驾驭能力,以及叙事表达能力、观点新颖程度均是上乘之作。本书呼应前作《祥瑞》,以王莽头颅为引子,用一天时间变化去叙述东汉一朝近两百年的历史,穿插外戚、宦官、士大夫三股政治势力兴衰过程,语言诙谐有趣,观点犀利而不失考据,其中不乏许多金句,比如:如果说后汉的皇帝也有两个身体,那么必定有一个属于宦官的,再如:刘宏则从观念上终结了后汉,开启了垃圾时间,他的继承人就像一截可有可无的盲肠。其实近年来我们看到许多历史非虚构作品放在中世史以前,自有其原因,恰如作者引用中研院史语所邢义田院士《天下一家》中的一句话:“古史是冒险家的乐园,治古史凭借想象的部分往往多余材料所能建构者,但终不免强为之”。
吸收了最新成果的历史非虚构,史识、史观俱优,但其中打比方时爱使用办公室政治话语让人觉得作者笔法上有点轻佻了。虽然这本仍然保持了《祥瑞》的高质量,但这也不影响我一贯的认识,历史非虚构写作总体还是祸害,一些上古史非虚构写作的作品尤其如此。另外,张祥瑞(现已改名张崩姐)下一步可能就进入三国的写作了,很难不怀疑他想做历史非虚构写作界的吕思勉。
作者很懂叙事,开篇就很吸引人,也擅长剖析事件隐藏的运作逻辑。该书紧紧抓住了“秦教-儒制”体制这条主线,以及其中关键“寡头皇后制”。文笔流畅,观点也有新意。
年度最佳之一了。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点是。1、当体制内反对体制的时候,帝国的覆灭就不远了。2、政治运动如果没有妥协,在意识形态的推动下螺旋升级,最终导致断裂无可收拾,妥协是伟大的艺术。
说是三国前夜,其实梳理了整个后汉史。后汉立国注定了皇权会被外戚分权,中间六代太后临朝。直到东汉末年,后族权力被收回,但是由于皇帝是借助于宦官打倒的后族导致宦官坐大,同时,士大夫经过后汉近 200 年发展大家世族壮大起来,人才选拔被世族把控,导致最终皇位争夺过程中三方博弈,汉家彻底失去其权威沦为傀儡。
刚看完阎步克的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顺便读了此书。能从繁忙工作中抽身写出这部书,本身已很不易。文中有些叙述颇有当代性,字里行间中间有对时下公文套路和流行话语的调侃或者说是解构,读来屡有会心处。 最为佩服的是,大白老师能够爬梳诸家著作,化为己用,且有相对成熟的框架支撑,固然相当辛苦,但完工后的成就感也可以部分弥补这些辛苦了。 东汉末年分三国,历史不是歌词那么简单。政制,人物互相交织,时空错杂,作为旁观者,以为能够看清这些吊诡之处,但身处局中,或许活不过三集呢。有些地方能隐约看出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的写作手法,本书最后一句话,时下读来也令人有些咂摸的意味。
整体不如祥瑞,可读性还可以。不过也算是侧面说明白了为什么曹魏没有夺得天下的可能
广泛吸收了最新学术成果,把专业性和科普性结合得非常好,避开了三国热门话题,讲述了后汉的中间时间段,一样荡气回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