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自由·平等·博爱的封面

自由·平等·博爱

[英] 詹姆斯·斯蒂芬

出版时间

2016-08-31

ISBN

9787210085911

评分

★★★★★
书籍介绍

“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在当今世界早已大行其道,影响遍及全球,仿佛成了一种普世价值。这条口号最早流行于法国,后被写进了法国宪法,法国的许多建筑上也常常铭刻的这三个词的标语,欧洲乃至世界各国也都或多或少的接受了这种三位一体的价值观,如今这三个词也早已成为世界各国众多政治人物常常挂在嘴上的响亮口号。然而, 早在“自由、平等、博爱”理念提出之初,一些有识之士就曾以冷静的目光做出了审视,指出了其背后隐藏的种种弊端和矛盾。斯蒂芬这本《自由•平等•博爱》,即是批驳“自由、平等、博爱”信条的经典之作,在19世纪中后期关于自由主义的辩论中堪称浓墨重彩的一笔,至今仍不失令人警醒的价值。

斯蒂芬在本书中对约翰•密尔的《论自由》、《论妇女的屈从地位》和《功利主义》做了全面的批判。作者以其冷静的目光审视了“自由、平等、博爱”这三位一体的价值观,指出了三者背后隐藏的种种弊端和矛盾。自由作为服务于社会福祉的要素之一,本身只具有工具性价值,因时因地而有利弊。平等与自由在一定程度上是矛盾的,因各人资质与所处环境不同,自由造成的结果恰恰是最大的不平等。人类因为不可避免的利益之争,及对社会前景与真善美的不同理解,也不可能达致博爱的境地。信言不美,本书论点或许刺耳,所揭示的现实世界图景不甚美好,但也许更接近真实。

詹姆斯•斯蒂芬(James Fitziames Stephen,1829—1894),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著名法学家。曾在印度工作,生前积极推动英国刑法改革,长期为多家杂志撰写评论。主要著作有《自由•平等•博爱》、《刑法史》、《四季闲暇》等。

用户评论
我有两个问题想不明白:人道信仰一定会走向庸俗功利主义吗?人道信仰一定会令人失去对具体之人的责任感吗?为什么呢?
反驳密尔对功利主义的修正 可以视为维多利亚法学家的立场
。。。6月2日,放弃阅读,不知道是因为翻译问题还是斯蒂芬的问题,也可能是我的问题
有些例子举得自相矛盾,有些不错,毕竟200年前的人,顺带一提他不同意mill的男女平等观,因为(在那个时代以及各种历史上)他们根本是不平等的。太现实了。mill比他超前。
在读过枯燥乏味的《保守主义精神》《法国大革命反思录》《我们的敌人:国家》和《思想的后果》等西方保守主义经典后,终于读完这本相对有趣有逻辑性文笔也生动的书。看书名会误解,其实是批驳自由平等博爱的书。书中针对的是密尔的论自由、功利主义和论妇女的屈从地位三本书。好在我读过前二本书,所以对作者的批判不以为然,虽然有值得吸取的地方。但赞同作者对博爱的批驳,的确认为毫无必要不分青红皂白地去爱各种人。我也同意作者的管理和引导人类的全部生活,有赖于对是否存在神和来世这一问题的回答。一百年后来看,显然密尔的观点促进了自由平等和妇女地位的提高,但在当时,作者对密尔的批判还是有意义。
实际上是对这三者的批判解读,我跟作者关于自由是否先验有本质分歧,权当理解一下保守主义的思维方式。
自由是有秩序的自由,平等是法律之下的平等,而博爱则是一种与自由社会不相容的价值。史蒂芬认为,法治本身就是一项自由,因为法治以十分重要的方式为个人提供的各种程序,把个人享有的自由落到实处。
当我们高呼口号时,能记得,自由平等博爱,都是一种手段,切不可以当成目标……当我们赞美自由时,应该扪心自问,谁获得了做什么事情的自由?而他拜托的限制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