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增订本)的封面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增订本)

王明珂

出版时间

2013-11-01

ISBN

9787213057212

评分

★★★★★

标签

社会学

书籍介绍

身为“中华民族”的我们,是否曾想过,何以我们称为“中国人”?“华夏民族”之形成所由何来?究竟什么是中国人?——这问题不仅困扰许多研究中国的学者,也困扰许多居于中国认同边缘的人,本书即尝试解答此一问题。作者认为,由线性的历史溯源,以及对所谓“典型中国人”的研究,都难以解答 这个问题。因此作者从一个新的角度——中国人族群边缘的形成、维持与变迁——来了解中国人的本质。本书说明,在特定的资源竞争与分配环境中,华夏(中国人)边缘如何形成与变迁,华夏如何借历史记忆与失忆来凝聚、扩张,以及华夏边缘人群如何借历史记忆与失忆来成为华夏或非华夏。

以中国人为例,作者借着历史、考古与人类学资料,探讨与人类族群认同相关的资源竞争与分配关系,社会历史记忆与失忆的过程,典范与边缘观点争论中的社会本质,以及历史的现实意义等问题。作者希望本书能帮助我们思考自身的认同问题(为何我们要宣称自己是中国人),以及思考当前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认同问题。

王明珂提出一个讲法,他认为我们要探讨什么叫作中华民族,或者什么叫作中国人,最好的方法,不是直接地、正面地,去对“中国人”的内容或者内涵下一个定义,而是想办法去透过“中国人”这个族群的边界,来找它大概的意思。——凤凰卫视主持人、评论员、专栏作家 梁文道

这是一部对中文世界的人类学、民族学和历史学研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著作。作者从族群边缘的形成与变迁这个特殊的角度,来探讨华夏民族生长和扩张的历史,从而以十分新鲜并充满魅力的论证,为推进中国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范例。——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罗 新

基于对华夏形成一元论和多元论的质疑,作者利用多种工具,提出并论证“边缘理论”在华夏形成、变迁中的重大意义。“族群认同”、“历史记忆”,是支撑此一理论的两个关键概念,作者对此所做的历史、逻辑叙述,令人信服。我更想指出的是作者学思的根本立脚点和志向,即学问与生命的关系——在学术职业化、工具化的今天,这一学术立场尤为可贵可敬。本书为华夏一族通向自我认知的道路打开了一扇大门,远非就事论事者所能比拟。我由衷地向作者致敬!——学者、万圣书园创始人、中国图书市场的民间观察者 刘苏里

王明珂对华夏的界定,采以绘画“烘云托月”的手法,有别于华夏中心主义的传统视角,他被称为学界的“毒药猫”,在打通历史、人类学、人文地理的扞格,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人开阔视野。——民国学术史、文化史、地方史研究者 岱 峻

目录
序论一 什么是中国人
序论二 “什么是中国人”再思考
第一部分 边缘与内涵
第一章 当代社会人类学族群理论
第二章 记忆、历史与族群本质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对考古学、历史文献以及对人类社会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在考古学方面,由于将华夏看作成一个维护共同资源的群体,产生于特定资源竞争环境当中,在此议题当中王明珂强调生态与环境考古的重要性。在研究北方游牧社会文化的起源与形成方面,过去许多学者基本都是从器物传播的角度来探索此类问题,例如斯基泰风格或北方系风格动物纹样等。提醒考古学者这种以器物间的相似性来建立起来的逻辑关系的模拟法,一但被滥用或过分依赖,都经常会造成伪知识。注重调整考古学的研究策略,更注重历史文献的解读。由动物中的猪、羊比例变化,居址中有无聚落形态,陶器的大小变化,生活工具变迁等综合因素,来探讨游牧化这样的人类经济生态的演进。认为考古资料之间或考古材料与文献资料间所呈现的“异例”,才是我们认识社会与历史本质的关键。
12/11/2015 几点感想:1.发明民族看似可以搞逆向马克思主义,从意识形态入手倒灌进现实,其实最主要的仍然是现实政治作为基底。 2.发明民族的有机性和无根知识分子没什么关系 3.现代正统意识形态对“求真意识”的强调使得基于神话的团结陷入极大困难,这主要体现在精英文化里。至于底层民众,他们是“中国人”。
1.书以边缘的,异质的的视角,以北川羌族,太伯奔吴等为例,修正中心的、典范的历史(民族)叙述,强调集体记忆和民族构建中的流变性、观念性、利益性和不确定的模糊性;2.从基于地理和文化的华夷历史心性到近代民族建构的汉族和少数民族,不但有客观的存在的过去事件与模式化社会行为,还有社群关系中个人与群体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展现,不但要描述事实是谁?更要识别为何宣称自己是谁的情境;3.在有限资源竞合的背景下,华夏边缘与中心的冲突,边缘异域想象对核心地区的维系,边缘自身的演变,有意识的修改集体记忆和结构性失忆,个人记忆如何进入集体记忆,后者又如何修饰前者,非常有意思;4.去芜存菁叙述和历史写作中必然的选择性和局限性;5.不断重修的谱系的版本本身就是研究集体记忆认同变迁不可多得的素材。
快二十年来此方面研究最好著作,可以作为博士生写作论文的范例。
南京。材料非常丰富,史观属于“层累的造成的历史”一派,因为牵涉范围太广逻辑链显得有些松散。
华夏边缘理论,区别与文明中心论和文明多点论,并且对如何成为华夏做了很精彩的论述。值得深读。
本书并不意在回答“我们是谁”,而是解答“为何我们要宣称自己是谁”、“如何宣称自己是谁”、“宣称的过程及结果”等。书中提到的多个观点,如:如何理解历史、如何理解历史与当代的关系、如何认识客观特征与主观认同、如何理解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等,与近年来遗产研究中出现的“批判遗产思潮”中关于“话语权”等问题的讨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本书基本上基于考古学的实证研究与传统文献结合而成,但是对于研究族群认同来说,这本书有着很大的启发意义。华夏的形成依赖于历史记忆;同时华夏的扩张也造成许多原来的边缘人群“失忆”与历史记忆重塑,以加入华夏之中。在族群认同改变的这个过程中,群体最在乎的应该还是现实的利益,因此就可以解释很多现实的问题。同时,在神话溯源难以奏效的今天,更多需要的则是创造新型历史记忆的新闻媒体,还有关于历史的教科书。
少数民族文化及其政策的历史、现在与未来。 对边缘的研究有很强的借鉴性,可以适当借用于其他领域。
虽然部分被钟焓批得快没了,但确实有意思,黎光明那段太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