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善恶之源的封面

善恶之源

[美] 保罗·布卢姆

出版时间

2015-03-01

ISBN

9787213064388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当今社会,道德问题日益复杂,人们对道德本质的探索也愈发迫切。《善恶之源》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探讨,为我们提供了理解道德本质的新途径,帮助我们认识自我,提升道德素养。
作者简介
保罗·布卢姆是耶鲁大学的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和TED演讲人,也是该校最受欢迎的心理学教授之一。他的心理学导论课在全球拥有众多粉丝,广受欢迎。布卢姆因其卓越的研究和教学成果,荣获多项奖项,并在《纽约时报杂志》、《自然》等知名刊物上发表文章。作为《快感:为什么它让我们欲罢不能》一书的作者,他也是Twitter上最具影响力的50位科学家之一。
推荐理由
《善恶之源》通过深入剖析道德的起源和本质,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揭示了基因与环境如何共同塑造我们的道德观念。书中不仅讨论了婴儿的道德偏好,还深入挖掘了我们所有人的道德本质,引导读者反思自身,提升道德修养。这本书不仅为社会科学爱好者和家长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启蒙之作。
适合哪些人读
对道德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感兴趣的读者
家长和教育工作者
希望提升自身道德修养的广大读者
关注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社会人士。
书籍脑图
目录
赞 誉
引 言 卑鄙的我,高尚的我
第1章 每个人的内心, 都活着一个苛刻的道德家 | 婴儿的道德生活 |
第2章 高尚的本能 能否打败自私的基因 | 共情和同情 |
第3章 正义怎么才能得到伸张 | 道德审判 |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读这本书的初衷是想了解,宗教对利他性的影响有哪些研究。读完发现,作者完全不敢涉及这块,只是结论性的陈述——宗教是道德加速器。好奇只能继续
即使婴儿只有十几个月,也已经被成人改造,以此来得出善恶的天性不见得能令人信服,在一个事事都需要成人相助的世界里,婴儿对“善”的认同并不足为奇,他们不过是依赖观察与模仿渐渐建立起神经突触,求得生存。而道德和理性本来就是成人的虚构,以之加诸婴孩,岂不奇怪?还有,观点说人们更易认同本种族,但实验结果却是:白人幼儿指认白人是好人,黑人幼儿也会指认白人为好人……啊?
一般有趣
善恶之争是人类生活永恒的主题之一,从婴儿的角度加以探讨,是一个另辟蹊径的新角度。不仅如此,设计实验是作者极为厉害的一面。我们可以对哲学加以探讨,但是使其成为科学、心理学,有着可测量的实验设计,才是最难的一点。
从发展心理学视角来回答“性本善”/“性本恶”的大哉问意外有力,源远流长的道德哲学在可用的实验方法检验下焕发生机。全书塞满了有趣的实验故事,最大缺陷是不免因之细碎而不够系统(此处需要至少一个康德)。
道德感,或者说良知,就像一个人的大腿和胳膊一样,是他身体的组成部分。每个人都被赋予了道德感,只是有的比较强,有的比较弱,就像每个人四肢的力量也有大小之分一样。 婴儿对于帮助和阻碍行为的理解似乎产生于6~9个月之间。 正如哲学家帕梅拉·杰罗姆(Pamela Hieronymi)所说:“你过去遭受的错误对待将一直存在于你的生命之中,如果没有道歉、赎罪、报复、惩罚、赔偿、刑罚或其他任何能让人看出其为错误的东西,那么它就将变成一项公开声明。它将会大张旗鼓指出,别人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你,你可以接受这般待遇。”杰罗姆的话点名了“道歉”的目的之一——恢复受害者的社会地位。
Bloom的这一本贯穿了我Moral thought的整个课程,讨论了非常多Morality的发展、重塑。包括利他主义是不是自私的,文化又是怎么使人们的Morality发展不同,还有Moral circle的概念,人们会优先考虑自己的亲人,朋友,然后是相熟的同事再到陌生人......很难讲Bloom的观点都是无懈可击的,尤其是他其实没有考虑到很多non WEIRD culture的情况,但是对于学习Morality来说还是很值得借鉴的。
恶是存在的,当你看到恶,就是看到了它的存在
耶鲁心理学导论的老师!公开课看了好些遍,看书的时候都可以脑补出他的语气hhh准备回头再看看“日常生活中的道德”的MOOC课。 #三星半
弃了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