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命运攸关的抉择的封面

命运攸关的抉择

[英] 伊恩·克肖

出版时间

2017-07-01

ISBN

9787213079863

评分

★★★★★

标签

历史

书籍介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具决定性的时期,各国领导人的决策如同历史的风向标,指引着整个世界的发展。本书以一系列的章节,聚焦于不同国家在战争初期的重要决策,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些决策背后的复杂考量与深远影响。
作者简介
伊恩·克肖,世界著名20世纪德国史学家,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皇家历史学会会员,专注于希特勒研究。毕业于利物浦大学和牛津大学,博士论文于牛津大学完成。曾任职于曼彻斯特大学、波鸿鲁尔大学、诺丁汉大学,后任谢菲尔德大学现代史教授。著作丰富,包括《希特勒迷思》、《希特勒传》和《命运攸关的抉择》。2002年,因其卓越贡献获封爵士。顾剑,南开大学校友,美国终身教授,专攻军事政治史,著述颇丰。
推荐理由
《命运攸关的抉择》以深入浅出的方式,通过对1940年至1941年间世界各大国领导人的决策和行动的分析,揭示了这些决策如何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世界历史的走向。这本书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而且展示了历史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决策力和影响力。
适合哪些人读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感兴趣的读者
对国际关系和决策过程有好奇心的读者
对历史人物和事件有深入了解需求的读者
以及任何希望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理解决策重要性的读者。
书籍脑图
目录
致谢
本书主要人物一览表
前言
第一章 伦敦,1940年春 英国决意独自抗战
第二章 柏林,1940年夏秋 希特勒决定进攻苏联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除去墨索里尼的部分算是补充了知识点外,其他部分基本都有了解过。这也使得这本书对我来说异常好读。从思想来看仍未脱离西方式的纯粹批判,对民主意识形态外的‘德意日苏’的失败大部分归结为独裁或极权,而美英的关键抉择则以英明领袖作为出发点,对西方绥靖的错误以及大国心态的傲慢草草略过,成王败寇的理念四海皆准。而且臆想成分较多,似乎作者已经在抱有一定的历史观的情况下,去将印象中的人物代入到历史内,以假想的形式替他们说话做事,这点很讨厌。不管翻了多少史料,标注了多少文献,至少主观意识不该那么浓重,人就是人,而不是好人或者坏人。
所谓“命运攸关的抉择”,其实是作者归纳出的二战期间同盟与轴心之间各国首脑做出的十个如今看来足以改变战争走势和世界格局的关键决策,而这些决策基本都集中在40年代最初的一年,于是让这一年颇有种万历十五年的味道。不过持论严谨的作者撰写本书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在历史的脉络中划重点,毕竟对于整个二战的研究,不论是政治、历史还是军事领域,早就已经缜密到很难有不曾关照到的死角;于是本书的亮点成了每个抉择之后作者提出的反诘和有针对性的分析:如果不做这个决策,希特勒墨索里尼丘吉尔罗斯福们和该国还有别的选择么?不难发现,对当时纷纭复杂的各国形势而言,同样是“命运攸关的抉择”,有的其实是命中注定的决策,有的则是无从选择的选择,但更多的选择在必然层面都要大过偶然,这才是二战的悲剧
其实中国也有若干时刻比较重要,可惜在本书中没有体现
对二战不同政体、政治文化和领导人作出战略决策的分析,既考虑到了结构性因素,又顾及到了历史细节,分析严谨,叙事流畅。总体上,作者的结论偏向维护现有观点而非修正主义,虽然承认历史的不同可能性,但最终的结论都倾向于认为这些抉择是结构性限定的,因而绝非偶然,甚至别无可能。也因此,其分析胜在深入,而非新见。有一点为作者所忽视,即当时各方作出决策的基础不同:尤其美国,既有极丰富资源又有大洋作为缓冲,因而即便出错、应对缓慢也还有安全和余裕。此外,中国、法国的选择抵抗未被收入。译笔流利,只是偶尔会用诸如“自废武功”、“犁庭扫穴”之类太中国味的词语,不如直译。
看起来很费脑力,但是又很值得去看的一本历史书。
看过关于二战的最好的书
世界从来都是复杂而非简单的。即使是独裁体制之下,也很少有重大决策单纯出自于个人的一时冲动,更不要说在各种不同程度的民主体制之中。所谓的“其他选择”,多少有些想当然了。
作者把各种细节内容摊开在你眼前,把你带入当时的情境中。在紧张的关系里,带你领略在当时所做的命运有关抉择,但结局冥冥之中早已注定。欠缺的地方在于,重复举证过多,在读感上显得拖拉。但总体还不错,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
对二战全面爆发前各国的决策做了细致分析,让人更加明白了二战发生的意义。
就看了个开头…原文台词引用太多了,拍影视剧还行,写成书的话看得昏昏欲睡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