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何谓教育(下)的封面

何谓教育(下)

[日] 斋藤茂男

出版时间

2022-07-31

ISBN

9787213105920

评分

★★★★★
书籍介绍

★ 唯分数论只会助长精致利己,从容舒展才会鼓励独立思考

★ 将教育的主权还给孩子,看战后日本如何走出教育“内卷”

——————

◎ 他们穿过战后的黑暗,执意找回教育的原点

◎ 破除畸形升学体制的藩篱,唤起自主学习的意识

◎ 真正的教育,其本质是什么?反思教育的目的与意义。

◎ 斋藤茂男“日本世相”系列教育篇下卷,展现泡沫经济时代日本教育现状的光明面。

——————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终于告别战后贫困,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而为日本振兴输送人才的日本教育界却出现了地基崩塌的现象。上命下从的战时体制再次抬头,以考分区分学生、以道德管制学生的方式正在背离教育的本质。

日本的考试机制究竟选拔出怎样的人?唯命是从的孩子是优等生吗?用分数代表的学力是真正的学力吗?学校是什么场所?教师又在教授什么样的东西?如何才能让孩子获得真正的学力?

正是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虑,日本教育界涌现出一批为改变现状、同教科书的谎言教育作斗争的勇士。他们从未屈服于令人沮丧的现实,依然笃信教育是“人创造人”的工作,执意将侵蚀人们意识的病根连根拔起,要唤起孩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尊重自己的意识。

从战前国家主义教育的惨痛经验中吸取教训,不屈服于当局方针、实施自主教育的教师;尊重孩子自发性、因材施教的地方小学校教育工作者;还有那些支持这些教育改革先行者的学生家长……正是他们,为日本黑暗的教育现状带来一线光明的希望。

斋藤茂男(1928—1999),日本著名记者。东京出生,毕业于庆应大学经济学部。1952年进入共同通信社,历任社会部记者、次长、编委,1988年退休。1958年获第一届日本记者会议奖。1974年因系列报道《啊,繁荣》再次获奖。1983年,因长年的新闻报道活动和作为新闻记者的高声望,获得日本记者俱乐部奖。1984年《日本的幸福》系列获日本新闻协会奖。1993年岩波书店出版其12卷著作集。

斋藤1958年因“菅生事件”的报道一举成名。他终身关心弱势群体,敢于暴露社会黑暗面。斋藤认为,“对于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的现实,光用所谓冷静客观的观察是无法准确捕捉的。记者必须越境进入弱者的状况中,只有彻底站在弱者的立场和视角上来观察世界,我们才能接近情况的本质。必须自觉‘中立、公正、客观’等常识的虚构性”。

有人曾用“生涯一记者”来形容斋藤茂男,认为他是全日本最符合新...

(展开全部)

目录
◆ 关于《日本世相》
◆ IV 苦难的岁月
(1)战争十五年的阴影
在贫困的深渊中挣扎 / “皇国教育”的脚步声 / 耻于屈从,离开教职
(2)悔恨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这一系列…基本眼见我朝复刻
第二部黑暗中的光明。读的过程中常常被触动到停下来,我无法想象被近藤老师、九津见老师等老师教过的孩子会长成什么样子,我们都太可悲了,不是么。想起周轶君的《他乡的童年》,至今对芬兰篇念念不忘,人活着可以探索自己、成为自己,平静地、有尊严地过完一生,对他处来说是基本,对我们来说是奢望。孩子们在学校这个巨大的,为社会输送“合适人才”的工厂中,被拣选、压制成一个样子。貌似我们活着不能为自己,只可以为这个不可言说的庞大机器贡献血肉。但我想,我们可以自主地去成为它不喜欢的人,一个“不唯命是从、遇事能独立思考、尊重自己并在此基础上采取行动的人”。
第三次看见写二二六。一是在竹久梦二相关一则序言。二是冈本加乃子亲历。三是本书探讨老师先是鼓励战时孩子上前线到后来出兵朝鲜集体发声不要让孩子上前线。篡改教科书。战前会杀掉动物园里的猛兽。因象作剧。带孩子种水稻、锻铁等。在特殊教育领域培养教育孩子,一点细枝末节的进步都能欢欣鼓舞,反观偏差值是否只是怨念值。正常的、主流的、健康的成年人对于残障的、少数的、弱小的小朋友到底有几分耐心和爱心值得商榷。
“特立独行”的坚持看到了曙光,可是和名为应试教育的魔鬼的战斗,永无止境。
“培养出能理解生命之尊贵与活着之喜悦,并充满正义感、对同伴饱含善意、能体面生活的人”,说出这样话的人,正是那些不会给自己找“必须要”理由的人,也是不愿用快乐去换取金钱与地位的人。他们始终坚信:人才是目的。
激荡思考,发人深省。好书!
后面实在太水太啰嗦了。而且根本就没有给出任何希望,这书只是写了几个想要好好教书育人的老师,但显然,他们的力量在大环境下是微弱的。
对于“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全民性的教育焦虑,而内卷化的出路又会在哪里”的问题,也许能在这本书里得到一些启发。好的教育可能培养不出多少高精尖人才,但必定能减少大量心理扭曲的边缘人;好的教育未必用学历来衡量,但必定要用是否人格健全来查较。
【23-8】教育专题报道的下部,作者报道了一些在刻板僵化的教育体制内仍在用自己的教育理念去教育育人的教育工作者。他们在做的更像是我们今天接触到的“素质教育”、“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思想虽然先进,但是并不能冲破应试教育的框架,改变的只是少数学生的命运。有时候觉得能遇上好老师真的是命好,毕竟学生没有选择老师的权利。
好的老师是有的,只是好的老师大多生错了时代,而一直坚持下来的老师少之又少。全书最后一段就深刻的代表了一个老师的坚持 “对于孩子们,只要我们给他们准备了有趣的内容,他们就一定会好好的跟着课堂,绝对会给出积极反应。”如果只是满嘴“都是教育的错”,一旦让孩子们失去了学习的意愿,对教师的评价也会更加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