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上海之声的封面

上海之声

[以色列] 伊爱莲(Irene Eber) 编译

出版时间

2022-07-01

ISBN

9787213106231

评分

★★★★★
目录
犹太难民的小巷与星空
导言
国际化的上海
上海华界
上海,中日战争及其后果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哪怕寄人篱下,仍有的优越感让我反感。一本在上海暂住的犹太作家单一作品的合集。
久违的,阅读自购纸质书的快乐
被书中收录的诗歌深深打动,比如这首:“无论在欧洲还是在此处/这话都适用:人是习惯性的动物/巴比伦式各种语言的喧嚣/随着黄包车和人群而不断流动/充斥在美元、里拉和英镑的兑换中/可惜还有不健康的天花/以及摩天大楼、苦力、上尉、南京路和鲨鱼牙齿状的标线/老上海人不会被这一切吓住/人必须活下去,将责任肩负。”
资料集,要想研究好犹太人在中国的历史,不会多国语言是不行的啊,可惜学起来都不咋简单😂
一幅犹太难民在上海生活的完整画卷。爱与恨、喜与悲、思念与期盼......在此生动浮现。逝去的人和远去的上海记忆,在这本书的作者、纳粹大屠杀幸存者、以色列学者伊爱莲的努力拼图下,渐渐清晰。
1、二战上海犹太难民记录生活经历的文字:客居于战火纷飞的陌生国度,救济会,隔离区,艰苦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报纸、戏剧、诗歌),中犹差异与交流 2、原始记忆:“过于频繁地唤醒一份记忆,并像故事似地讲述它,这份记忆就会渐渐变成一种结晶般的、完美的、添枝加叶的、在经验中千锤百炼的老生常谈。这份虚假的记忆,中交取代原始记忆,并自发地不断增长” 3、“要留意住在小巷里的人,也要仰望星空”
那位磨洋工的泥瓦匠 笑死我了
收录集,总体来说还是有点东西的,苦难的不同
资料意义很强,但是无法对这些难民产生同情。这哪是寄人篱下,对于避难的生活还挑三拣四,对正在受到侵略的中国劳苦大众没有同情。甘愿接受日本的管理等等说明他们从文化思想上就不认同,仅仅是走过过场时机到了拍拍屁股走人的心情。只有反感无法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