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失去的三百年的封面

失去的三百年

郭建龙

出版时间

2024-10-01

ISBN

9787213115295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曾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变迁。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使得中国与世界脱轨,错失了发展的机遇。然而,在这段看似封闭的岁月里,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失去的三百年》以独特的视角,带领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探寻封闭政策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作者简介
郭建龙,一位资深的自由作家和社会观察家,曾担任《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他的研究范围广泛,专注于中国古代史和世界近代史。通过实地探访数十个国家,郭建龙以独特的游走视角观察和记录世界,善于从多元文化根源出发,带领读者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穿梭,揭示文明兴衰。著有《汴京之围》、《丝绸之路大历史》等多部历史畅销书,以及《穿越非洲两百年》等历史游记。
推荐理由
《失去的三百年》通过梳理明清时期的历史,深入剖析了这一时期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与冲突,以及封闭政策对国家发展的影响。书中不仅揭示了历史事件的真相,更对当时的社会制度、文化背景以及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进行了深刻反思。这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近代史的新视角,是一本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的佳作。
适合哪些人读
对明清历史感兴趣的读者
关注中国近代史和中西文化交流的学者
希望了解中国历史变迁的普通读者
对文化差异和历史哲学感兴趣的读者。
书籍脑图
目录
失去的三百年 1
楔子 洋人翻译告御状(1759) 5
一条小船的冒险之旅 5
乾隆时期的外贸规则 8
宁波的贸易尝试 10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终于有人写这了。我前几年陆续看了几本大航海时代的书,发现之前说的闭关锁国的确太粗糙了。151几年葡萄牙人都到中国了,那时就有了双屿、月港等繁荣的对外贸易,有了第一波大翻译和西学东渐。明清易代后有康熙重用传教士,广州、恰克图也一直通商等,但是到了18几几年已经完全不了解世界了。 最后总结了几点原因:1、异族统治,清代官员和知识分子几乎没有自主性,和明朝晚期差别太大了;2、泱泱大国看起来人很多,但都是低人权,“人”数未必比得上欧洲小国;3、最关键的是permission和permissionless,仅有的一点开放和贸易是permission的,随时被逆转。
曾几何时,我们的航海技术也是世界领先的,明代郑和带领的船队,浩浩荡荡,尽显东方帝国的荣光。那么我们又是如何逐步丧失这种海上先进技术的?在世界工业革命飞速发展,不断扩张时,清代的统治阶层就没有一个稍微有点意识的政治先驱?是什么阻止了整个官僚体系的封闭和闭塞,郭老师在这本新书中一一展开,细细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读完后大家一定也都有了自己的答案。
郭建龙新书,讲了中国300多年里走过的一条大弯路。
KF
梳理了明正德至清嘉庆近三百年的对外关系,有过向世界开放,学习外面知识的明智时段,却在嘉庆年间重新回到封闭状态,虽保留一口通商名义上的贸易交流,却在各种互相抵触的政策、名目繁多的税收、唯利是图的官僚执行过程中,事实上将国门关闭。而同时,西方人从大航海走向工业革命,科学新知在西方产生了爆炸式的进化。当一个思想上守旧保守,颟顸愚昧的皇帝上台后,清王朝与世界同步而行的机会彻底丧失,最终在外部的冲击下轰然倒塌。
52/2024
我们到底怎么从开放萌芽走到了闭关锁国,这是一个好问题
从郑和下西洋到1840年鸦片战争被迫打开国门,三百年里中国多次与发展的机遇碰面。不少西方科学技术涌入中国,出现了让人热血沸腾的“大翻译运动”,中国科技大幅追回落后进度。
书有点一般。唯一值得赞赏的是作者揭露了一个道理,信息垄断或者管制终究会被反噬,殃及自身。
得到听书 1.从郑和下西洋到1840年鸦片战争被迫打开国门,三百年里中国多次与发展机遇碰面,明末时期出现振奋人心的“大翻译运动”,但清朝政治的转向,导致国门紧闭。 2.明清虽然是最为集权的时代,但政治风气不同,明朝因国家运转客观条件所限,官员有较多的自由裁量权;清代对汉人官员的压制,以及满人官员受传统习俗影响,导致官员“自我格式化”,丧失了灵活处置的意愿和能力。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