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为权力祈祷的封面

为权力祈祷

卜正民

出版时间

2005-11-01

ISBN

9787214039927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16和17世纪的中国,佛教信徒和儒学士人广泛地活跃于地方寺院及其捐助活动中。随着士绅数量的增长超过了帝国官僚机构需求的增长,许多人被阻挡在传统的儒家仁宦之途之外;但是显而易见的慈善事业可以在国家掌控的领域之外昭示精英的公共地位。由于积极卷入佛寺住持的资金筹集工程,士绅的赞助行为深刻地影响了佛教的公共机构。

本书首先讨论了佛教与明代理学的关系,佛教胜地旅游业的增长,以及慈善捐助的机制和动机,继之又分别考察了地理位置和经济状况迥异的三个县。作者依据中的充分史料,透辟地分析了当时佛教捐助的类型和社会后果。

卜正明,先后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和哈佛大学。1986年任教于多伦多大学历史系,并于1997—1999年期间任斯坦福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亚洲历史和文化的研究,研究领域涉及明代的社会和文化史、二战时期日本在中国的占领,以及当代人权问题。

目录
中文版序言
序言
导论 寺院捐赠和士绅:问题
土绅研究史学
佛教与士绅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一个人必须效命奄奄一息的王朝就如同他必须给生命垂危的父母服药一样,这完全是品德的体现而不是治疗的药效的问题。
还蛮inspiring的哎这书
翻译的真认真啊= =
一直觉得是老师的书中最好的一本……
在視角與方法上頗有趣,值得參考。 然而整本書最出色的地方即在頭尾兩章,也就是其承襲島田、溝口、狄百銳以來對於哈伯瑪斯「公共領域」的關注,這是一個有意義的晚明時代問題,然而這樣的研究方法,卻不免帶著概念先行的缺失。以致於中間個案分析上,卜正民無法從史料證據去密切扣合、佐證他的論點。這是漢學研究上一個常見的大問題,對於中國史料的掌握往往被其先有的問題給概括了,倒果為因,使其在詮釋文本往往失卻精準性。
觉得最有意思的还是地方个案的调查,有一种大明的《中县干部》的美感。
本书问题意识比较老套,刻意回应马克思、韦伯、哈贝马斯等人的社会学理论,显示比较浓重的建构特色,因而问题意识铺陈开来,落点在公私领域的争夺,如作者所言:明清时期的寺庙是一个独立性的社会机构,作者对社会层面挖掘有力,却似乎脱离了信仰宗教层面的神秘色彩,而使得寺庙又太过于接近公共机构。但作为外国学者,材料爬取足可以借鉴学习。
明代士绅群体不关注佛教,宗教和寺庙只是一种权利场域的运作与表现形式。如果眼光向下的话,民众社会关注的我认为也不会是专业化的宗教社会,伽蓝殿、信仰垂迹等等揭示出民众社会本身是注重信仰而非宗教的,但是卜正民似乎对宗教爬疏有余,信仰分析不足。也许士绅选择宗教是为了突出自我的身份自认?总的来说,私以为重点在为权力的士绅,而非祈祷与佛教。另外,方志出版的地位是否被抬得太高了,手写的主流时代可能还并未过去啊。
还是社会史哈
导论和每章的结论很重要,中间几乎都是例子。导论问题意识很突出,提出四组互相关联的紧张关系:理学和佛教,政治与经济,国家和地方,公与私,正是这四组对立平衡出晚明佛教的实际状态。为彰显晚明士绅阶层对寺院经济、佛教僧团和寺院存续模式转型中的突出贡献,特别强调这一时代士人对待佛教不同于宋代理学浸润中的士人那样排佛,而是在私人领域、心灵层面的接受。实际上宋人排佛并不是足以作为文化背景的普遍现象,大多数士大夫还是接受佛教的,即使是明面上强烈排佛的士人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佛教影响,悄悄地被佛教改造了。无论是思想领域还是商业社会的初步形成——书中所指出的晚明出现的现象,其实可以上推到宋代。对于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运用,感觉可以和王笛的相关研究对照来看,古代中国的公共领域是很有意思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