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呼吸秋千的封面

呼吸秋千

[德] 赫塔·米勒

出版时间

2010-10-01

ISBN

9787214064516

评分

★★★★★

标签

文学

目录
“你带手绢了吗?”——赫塔·米勒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
收拾行装
麦得草
水泥
石灰妇女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序言《你带手绢了吗?》就可以看出其牛逼闪闪。每多读一行就多一分崇敬,赫塔米勒写的小说可以当成最出色的诗歌来读。
从饥饿天使到呼吸秋千最后演变为恐惧不懂得抱歉,一路读来,些许踏实些许心酸,赫塔米勒这套10本作品集中唯独购得这本,却成为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甚为欣喜。但剩余的9本却没有读下去的意志力了,或许我还想生活,还对未来充满着些许期望吧。
翻译没有灵气,很累赘。
赫塔·米勒全集中最特别也最出色的一本,背景被转置到了劳动营,角色也不再是受到监视和迫害的市民,书里的“我”首次没有过多地投射作者本人,让观察和书写显得更为冷静。故事漫长且琐碎,但有很多打动人的情节,比如面包法庭,比如从死者身上剥走衣物,比如从屋顶投下的土豆里夹带的纸条,比如妈妈寄来“替代兄弟”的照片引发的哭泣。关于如影随形的饥饿天使的描写,平实却具有强烈的精准,匮乏和饥饿是一种慢性折磨,比疾病和酷刑更可怕,因为它打断脊梁,带走尊严。通过《呼吸秋千》中的种种意象和细节会发现,对苦难的陈述可能从来都不在于宏大的叙事,越是平静,才越有说服力。爆炸带来一团火光,如果你不知道废墟掩埋的脸孔背后写着什么样的故事,那么死亡也不过只是一串数字罢了。
在劳动营的废土之上注入诗意天真的目光,尽管用温情遮蔽冷漠、用爱意化解残暴、用人性超度非人性,但前者越是强烈后者便越显得赤裸且刺眼,在劳动营面前写诗是野蛮的吗?不,劳动营才是真正的野蛮,而写诗不过是一种返祖,我们不得不像写诗那样使用支离破碎、涵义暧昧的语言,才能从野蛮的重负下透过气来,然后才一点一点地渗入日常,唤醒逝去的灵光。在“放生”老鼠时,“我”回忆起童年时是如何杀死一只猫,“怪异的温柔掺杂在负疚中,那种感觉与蓄意的残忍掺杂在负疚中是不一样的”,赫塔·米勒远不止在控诉乌克兰劳动营显性而特殊的暴力,也在反思更普遍意义上的、隐藏在人内心无意识的作恶。
太强的政治性掩盖了一部分文学性,不过文字还是很绕的... 饥饿天使的意象贯穿全书。竟然顺便更加读懂了一点林奕含。“人们觉得,回忆就已经是渴望了。”
一本在书架上搁置了七八年的书,今年终于开始读它。当我忍过了一百页以后(赫塔的文字确实难读,别的可能只用忍50页),我开始被她强大的文字所把控,甚至我一度想把她称为德语区的鲁迅。她用了一种前所未见而又毫不矫情做作的语调来描述着集中营的一切劳作生活,而那些苦难,都变成他人物内心独白的注解。用呼吸秋千,用心铲,用饥饿天使,用飞向家乡的白猪这些特殊奇妙的想象,来对这一切压迫不公的待遇,无聊机械重复枯燥生活的反抗。我会无时无刻的感受到赫塔的笔触如同刀一遍冰冷,仿佛一个看客,而那些细腻真挚的描写,又无法让你继续站着看客的角度继续观察。所以我感到进入他们的灵魂,我也如一个饥饿天使,游荡在左右。
补标。先读了这版,翻译太奇怪了转而换版本。
我们没有经历过那样的苦难,就很难感同身受。而米勒的文字就像一条河,流畅生动,看过就难以忘怀。
补标:“墙上嘀嗒作响的是我的呼吸秋千,我的胸膛里是我的心铲。我很想念它。”羊毛袜像是虱子成结的块,帽子里的面包屑一克等于一心铲,家庭里拥有一个“无动于衷的人”,我没法说自己真的很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