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危险的边疆的封面

危险的边疆

[美] 巴菲尔德

出版时间

2014-04-01

ISBN

9787214074584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是一本在中国边疆史研究领域内由“重新发现”拉铁摩尔到新的“边疆范式”形成的过渡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本书通过对两千多年历史时段之内游牧帝国与中原政权之间历史关系的人类学考察,提出了一个解释包括蒙古帝国在内的游牧大帝国兴盛和衰亡的政治和经济组织分析模式,并对中原政权与这些帝国的关系作了贯通性的研究。作者提出了边疆游牧力量在与中原政权接触时所交替采取的“外部边界战略”和“内部边界战略”问题,指出外族王朝对中原北部地区统治的周期律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一种基于集权化与分权化之上的机制性更替过程。本书为中国边疆史研究贡献了一种不同于专业史学家的新思路。 巴菲尔德 1950年生,1978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波士顿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世界著名人类学家。他已出版的著作主要着力于对欧亚太陆过去及当代的游牧民族及社会进行研究,在学术界影响巨大。
目录
序“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出版说明
译者的话
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边疆史——代中译本前言
序言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蒙古高原游牧民族的松散体制和战略特性决定了中原王朝不能真正征服游牧民族,汉匈战争里混邪王、休屠王的失败并不能真正打击到单于(草原分封本身就存在分裂倾向,单于并不能直接控制属王的部落民众),而且因为匈奴放弃与大规模汉军的正面交战而战略转移到草原腹地使得汉军疲于奔命,草原的最终获胜者依旧是匈奴,这也是因为游牧民族涿水草而居,居无定所的生活特点,而汉人做不到。也难怪元朝像他们的游牧祖先那样敢于果断放弃大都,转移蒙古高原腹地来保存势力,避免了被征服,所以北元还能续到1635年,明朝就只能在1644年完了。
二元中原草原分析法不错。可能的话想找一些慕容燕国的书。蒙古果然是个变异体,可惜明朝眼瞎的可以,非得认为草原会要自己的土地死死不肯贸易,结果累死了自己。翻译者不够仔细,韩王信译成韩信,李世民成了汉人皇帝,后金部分还冒出了个孝烈皇太后,多尔衮都要黑人问号了,我相信作者不会犯这种常识性错误。
作为一本人类学家所写的旨在阐述中国的游牧文明与中原文明互动模式的专著。作者以内部边界策略与外部边界策略作为分析游牧文明选择的一个视角,并在游牧文明不能离开中原文明而单独生存的大背景之下做出了很多分析,并指出蒙古帝国的异常性,打破了线性描述游牧文明(产生—发展—高峰:蒙古—衰落)的惯常范式,这一点值得学习。诚如姚大力先生所言,本书是从拉铁摩尔的“重新发现”到新的“边疆范式”形成的过渡性代表作,还是值得一看的。
觉得立论有点勉强。书中认为强大中原政权伴随着游牧政权,两者相生。元朝是特殊,那清朝也特殊,如何证明统一是常态,对立是变态呢。还有作者可能对清入关前的史实不太了解。
一部草原中心视角下的中国史
洞见
一部不以成败之历史描述的历史另一面。什么时候才能客观的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呢?从外部边疆政策的劫掠到内部边疆政策的合纵连横,草原帝国和中原的农业聚落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借鉴,相互交融的历史。何为中华文明?何为自古以来?从未有自古以来。游牧民族入住中原之后进行的二元统治体系或者全民汉化都是文明的一部分,那么是否就不存在所谓的正统?中华民族的概念该如何定义?
跳出中原正统历史观来认识中国。
无法被归入线性发展的历史阶段 部落依附关系 游牧与中原的互动 各边疆带与中原互动的差异(文化生态)
有开创之功,力图在无序的现象中构建起规律。无论其理论有哪些疏阔之处,都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范式。开篇总结了模式,此后开始从叙述从秦汉到清的边疆史。最后点出游牧帝国的消亡与经济的关系。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