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城市里的陌生人的封面

城市里的陌生人

[美]张鹂

出版时间

2019-02-28

ISBN

9787214112569

评分

★★★★★

标签

社会学

书籍介绍

中国的改革开放造就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在三十年的时间里,超过两亿中国农民离开家乡,进入城市寻求务工、经商的机遇。这一现象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结构以及文化再生产。本书所展示的,是人口流动所引发的空间、社会关系重构,以及跨区域联系网络的建立。通过展现一个典型的外地人口社区——北京丰台“浙江村”的发展、繁荣、拆除、重建,作者展现了后毛时代(post-Mao era)中国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变以及私人社会空间对传统管理制度的挑战。本书挑战了“市场胜利、国家撤退”的简化论,强调要从更为复杂的日常实践和持续的变迁当中去理解当代中国的“国家-社会”关系。

目录
引论
第一章 作为主体/对象的流动人口
第二章 商业文化、社会网络与迁移过程
第三章 空间的私有化
第四章 权力的私有化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空间和治理维度就不说了。以身体维度而言,陌生人(流动人口)的刻板印象化:身体在成为治理主体/对象的过程中成为人口/总体而逐渐退隐,同时又在刻板印象化过程中凸显为某些特征。
看得太难受了。大学刚毕业工作的时候 ,也住在靠近城中村的地方,但可能真的太年轻,而且自己也是外来人口的一员,每天疲于生存,流动人口在城市中是怎样一种存在,几乎从记忆中抹去了。现在的家旁边原本也有城中村。2018年,家里雇的阿姨为了方便上班,就搬到了这里。住了一年不到,一纸通告毫无预兆地告知大家,这个村要拆了,留出的搬家时间,大概一个月。那段时间我们才发觉,在城市建设中,城中村越来越少了。我们也帮她出过主意,去租公租房,走了一遍流程才知道,茫茫人海中,摇号被摇中跟中奖差不多。这个庞大的外来务工群体要去往哪里?他们的家庭、健康、安全如何保障,他们的休闲、消费又在哪里?那个时候我才意识到,他们是城市当中的隐居者。
当初读《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关于贫民窟的讨论,找不到感觉,因为中国城市没有贫民窟啊。但回头一想,我们有城中村,有棚户区啊。了解过本书记录的北京浙江村的兴衰史,加上后来1999年、奥运前乃至上个月的整治运动,开始理解雅各布斯为什么极力反对消灭贫民窟。大城市注定要吸引更多人的聚集,low-end人口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谓由他们带来的城市病,正是规划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规划之所以存在的依凭。把人一赶了之,实质上是一种“反规划”,将一并削弱城市在大人口下的优势——更高效,更多机会,更少人均消耗。具体到中国,除了规划理论依然步现代主义后尘,另有特殊的国情,就像决议拆除浙江村的上级官员说的,经济上的损失不能和政治上的损失相比,政治稳定的诉求往往压倒一切。 本书田野记录多于理论探讨,阅读体验极佳。
翻译小处瑕疵,大体流畅,可为范例之一;体例严整,亦可作硕士博士论文写作体例。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和博弈(在作者笔下划分此二者界限似乎已无意义),对流动人口形象话语权的争夺,社会网络的构建与重塑,政府与私人网络对各种资源的争夺,以至犯罪、暴力和拆迁的使用,集中体现在北京城郊浙江村这一空间和空间边界的变动中。作者据此认为“后社会主义”假设没有考虑计划经济解体后原来的社会成分和权力关系重构过程中,国家很可能以新手段重新成为最终控制者,市场交易也必须植根于某种本地化的社会网络,故而中国是“晚期/后期社会主义“模式。略遗憾的感觉是空间这一理论篇章中反复提及的因素在全文中戏份似乎不多,给浙江村设定一个地理边界和场景感后便躲在幕后。似可开展更有趣的研究,如空间边界的争持导致其上建筑物和人员在几个月内的变化。
很不错的民族志。在底层,权力如何生产?社会网络和空间又起到什么作用?外来人口是否就带着高犯罪率和低素质的原罪还是被刻意建构描述边缘化?一面享受着外来务工带来的利益,一面又冠以“低端人口”和污名化,京城当年拆的“牌坊”其实还立着,只是上书四字“又当又立”。
好像一般
这本书才是《现代中国的兴起》
优秀的民族志作品,博士论文可供学习的模范,人类学家调查场域的多重张力
相较于项飙的浙江村,张鹂的理论视角更加扎实和具有深度;从列斐伏尔和福柯的两个重要概念——空间和权力——入手,将浙江村置入了国家与社会的框架和宏观政治经济过程中,并认识到了国家权力在后毛时代并不会退场,而是依然占据重要的位置,并与社会网络纠缠互动,对空间的生产和权力的流动产生影响,事实上比项飙的研究更具有小社区与大社会结合的内外交织视角。但问题是作者对于权力的双向运用似乎忽视了这一概念必须放在明确的阶层不平等中思考,弱者的武器是否可以作为权力,本人持保留态度。此外,作者似乎混淆了空间的生成和生产两个过程,两者包含的意思并不相同,但作者似在文中混用了,具体问题需看完列斐伏尔的原文再撰写书评。
看完之后比《传承与断裂》更加让人难过、无奈与愤慨。第二次了解浙江村人的故事,上次还在感叹他们的商业意识,这次却出离愤怒。总之就是挺失望的,在这样的强权和严丝合缝的“治理”逻辑下,错的、需要被“治疗”的永远只有不拥有权力的人,而这些人向强权寻求庇护的实践也不过是与虎谋皮——当强权用集体主义叙事消解个体利益的时候,任何形式的庇护都成为空谈。 全书清晰流畅,是读过的里面最顺畅的书了。只是本书标题中虽有陌生人三字,但是却没有看到齐美尔一脉的理论阐释,略微觉得不够尽兴。当然对于福柯治理术以及话语、权力的生产的阐述还是相当精彩。 (ps:译者后记提到作者本人、编辑都已审阅该书,开篇的“岳清”倒像是在嘲笑这样的自证,更严重的是书中有一处写对了“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