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他者中的华人的封面

他者中的华人

[美] 孔飞力

出版时间

2018-08-01

ISBN

9787214173881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以大历史、大叙事的手笔,将中国移民走向世界的五百年历史,融会贯通于同期世界格局发展变化的大框架中,读来令人领悟深远。更重要的是,孔教授在展示全球华人移民五百年历史精彩画卷的基础上,有力论证了其重要观点:海外华人历史是中国历史的题中应有之意,是研究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是,海外华人研究被提升到新的境界。 从殖民统治者到被奴役的臣民,从独立后民族国家执掌大权的统治集团到洋溢民族主义激情的知识精英;从颐指气使的大富豪到埋头养家糊口的升斗小民,“华人”与周边“他者”之间呈现出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作为外来者,海外华人需要认识了解“他者”并与之共生共存;而后者同样也时时刻刻审视着这些远道而来的异乡人:他们是可以和平相处、共谋发展的新朋友,还是居心叵测的异类?他们究竟是带来新的利益和机会,还是潜在的麻烦制造者,或者简直就是不共戴天的敌人?漫漫数百年,移民与本地人互为“他者”,彼此之间有理解有依存,但也有竞争有对抗。在本书中,孔教授再度展示了他在《叫魂》中熟练运用的社会心理剖析法,对华人移民置身其中的“他者”条分缕析。 孔飞力(Philip A.Kuhn,1933年9月9日~2016年2月11日) 是屈指可数的在中国学界享有盛名的国际大学者。1933年,出生于英国伦敦。1950年,考入哈佛大学。美国著名汉学家、哈佛大学历史讲座教授、东亚文明与语言系主任,以研究晚清以来的中国社会史、政治史著称。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孔飞力转向海外华人移民史研究。曾任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主任、芝加哥大学远东语言文化系主任。孔教授经年耕耘于中国近代史领域,先后出版的《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叫魂》等专著,都享誉国际学术界,并被翻译成中文而广泛传习。
目录
致谢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总序
第一章 海上扩张与中国移民
近代早期的中国与世界经济
近代初期中国社会中的迁徙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关于一带一路中的一带,这本著作才是必读。 马来西亚的华人为什么占25%,而印尼仅有3%? 菲律宾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什么没有其他国家高? 东南亚的华商为什么在经济领域独占鳌头? 东南亚国家反*华的情绪是如何形成的? 泰国的华人为什么融入泰国社会这么好? 越南、柬埔寨和老挝好像华人不多,这是否与当时他们不处于经济要道有关?
其实是想看孔飞力怎么做研究的。历史学家做一个社会学话题还是挺有意思的,而且是完全建立在文本研究上。全书比较详实,对海外华人社会的分析和排华主义的兴起都做了解释。所以还是很能理解为什么留学生这么爱国,用孔飞力的说法就是,“中国移民希望从中国的强大与繁荣中获得的,是他们自身在海外地位的提升。”当然对于早期海外华人来说,也夹杂着故乡的苦痛和被排斥的历史。整体感觉就是,太历史学了。
写的比较啰嗦,但因为译者社会学出身,翻译非常好。孔在书中梳理了从明末到现代华人移民海外的历史,分析了华人在东南亚各国移民的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和在移入国的不同的社会生活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安土重迁”的思想使华人渴望回归故里,故较难于被当地同化融合;华人在西方殖民者和local间充当管理中介谋求利益的生存模式;以家庭宗族介绍打黑工为基础的“通道-小生境”移民模式;以及作为外国华人对本国政府和母国的复杂认同感。历史的海外华人是以家庭血缘为纽带的商人和劳工,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基本不存在;中国官方历史上对移民的屡次禁止打击,如今却吸引号召,未来的图景是构筑一个不牵连政治的“经济合作圈”。
很少接触华人华侨,即使出国也大部分都是留学生。详实的记录了明清以来的移民历史,外国人眼中的华人事勤恳与精明,融合与保守以及各个国家的态度。看的出来在开国以后的部分有所删减,可以尝试看英文版
非常好的綜述。不過我非常不喜歡江蘇人民出版社這套鳳凰文庫海外中國研究系列的封面裝幀設計。一整套書都是大師級別的,可惜被套上了統一的封面,就像一條街的小鋪子都換上統一的招牌一樣,沒有靈魂。單看封面與排版會覺得這不過是另外一本枯燥的學術專著。細讀發現並非如此。每一本都值得更好的封面設計與裝幀。看到書的英文版,封面配圖與設計等等,才覺得配得上作者的匠心。
怎么说呢,可读性还是很强的,对于华人移居海外史的描述也足够含纳,但可能也就是这个原因但是一些细枝末节没有去细究吧,比如光里面列出的一些数据就有些出入以至于译者特地旁注提醒hhh
他们背井离乡,生活在他者之中,既不为他者所认同,也为家乡所排斥。但是在数百年的探索中,面对冷战后的日益加速的全球化趋势,他们似乎已经找到了一种游走于他者与家乡之间的独到的生活方式,从而既与他者缓和了关系,也得到了遥远家乡的心灵寄托。
不是很学术,材料和观点结合不够紧密。不过本身也是通史。所谓边缘性的杠杆作用,就是华洋之间的意思。
感受有五:槟榔屿等大型华人聚居社群,实在19世纪初即已形成并渐趋成熟;清政府的华侨政策转向还是蛮快的;南洋华人在抗战前的所谓「民族主义」属于「被教导的民族主义」;荷据印尼时期,华人的地位被设为次于荷兰人、高于土人的第二等人(色目?),是故遭忌;本朝建元以来,归侨遭遇大概也可概括为「所虑者既经久离乡井,安身异域,而一旦返回故土,其中保无奸徒包藏诡谋,勾连串通之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