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烧钱的封面

烧钱

[美]柏桦

出版时间

2019-02-28

ISBN

9787214224200

评分

★★★★★
书籍介绍

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以化烧纸扎——特别是纸钱——的方式来祭奠已故亲人、祖先以及神灵。尽管常被指为浪费、淫邪,且曾被官方禁止,但这一民间传统依然长盛不衰。

《烧钱》一书从当代生活世界入手检视了这一惯俗,探究了它在传说和历史中的起源、它在古今社会形态中的角色、它的文化逻辑、它与中国乃至世界上其他惯俗的关系,并提出了有关其价值本质的宏大的人类学问题。作者柏桦运用了田野民族志、历史文献、民间故事等多种材料,结合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结构主义、现象学等理论,对“烧钱”传统做出了不同于以往的、细致入微的分析。不管是从实践经验还是从理论框架上说,《烧钱》一书都为我们研究中国民间信仰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

柏桦 (C. Fred Blake),(1942—2017年),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先后毕业于美国夏威夷大学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 从1974年起任美国夏威夷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荣誉教授。 他多次来华任教和从事研究工作,曾任香港中文大学(1999年)、中央民族大学 (2007年,2010年)、吉首大学(2007年)访问教授。他的研究主要涉及汉人族群、美国早期华人社区社会史、墓碑和墓志铭、性别与缠足、祭礼等。除本书外,还著有《一个中国集镇的族群与社会变迁》(Ethnic Groups and Social Change in a Chinese Market Town ,1981)。

目录
夏日最后的玫瑰———中文版序言(王丽)
致 谢
导 论
第一章 交融
习以为常的态度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越来越看不懂这种没有历史线索的自说自话...
今日清明。或许正在读这段文字的大部分人在今天都做了同一件事情——烧钱。烧钱是一件很有魔力的事情,纸扎的物件经过烈火焚烧之后,就可以带上人们的思念和祝福,穿越到另一个亡者空间。这项习俗,在中国的历史上已经存在了千百年。 烧钱,这样一项听起来就很不靠谱还有许多安全隐患的行为,却神奇地在官方百般禁止的前提下,在民间始终长盛不衰地流传了下来。这本美国人类学家柏桦所著的《烧钱》一书,就来研究了这一惯俗的起源、变迁、文化逻辑、和影响。烧钱,看似一件小事,却关乎着宏大的人类学问题。作者广泛收集材料,着手调查,从符号学、现象学、结构主义等等理论出发,对“烧钱”这个传统做出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调查。 清明时分,扫墓烧钱归来,不妨来看看“烧钱”这个行为背后的深刻的意义和影响。这本书推荐给你。
优秀,好多观察很有趣,平时没有注意到,还给了阐释。
结构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西马)、现象学串起来的人类学研究。 书中有些材料引自博客,还有篱笆网?以及各种报纸。读起来颇有年代感
选题有趣,但读起来觉得有点过于繁复了。
书给我的感觉一般,也可能没触及这个板块。但是符号学人类学视角思考还不错。但,带着女性主义视角思考就无法盲从盲信。一晚上就读完了,最近看书很少,勉励自己一下,要多看书
前面几章路子很野,现象学,激进左翼,人类学通通进来了。我觉得作者没有把握到胡塞尔的先验还原,他把生活世界与先验混在了一起。人类学的仪式部分讨论得很好,我也可以学习一二。最后两章有些无聊,很基础的报刊文献搜集,看得出来有点急。
翻译感觉有点问题,读起来很费劲
昨天才给父亲和岳父烧了钱。有人烧钱是为了逝者,他们或多或少相信,烧化的纸钱能到达阴间的亲人手上。有人烧钱是为了生者,因为长辈相信烧钱的功用,他们纵然不信,也为着安慰生者而参与烧钱的活动。我属于后者,我不相信烧成清烟的纸钱会给我的父亲和岳父带来任何帮助。为着母亲的相信,我才参与其中。但当火焰燃起时,火光映红一家人的脸,有那么一瞬,恍惚间有一种神圣的悲悯味道。原来烧钱,果然是为了活着的人。
不知柏桦对现今的电子烧纸、虚拟上香以及疫情以来的线上祭拜会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