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重探抗戰史(一)的封面

重探抗戰史(一)

郭岱君 主編

出版社

聯經

出版时间

2015-09-28

ISBN

9787214229236

评分

★★★★★
书籍介绍

集合台灣、中國大陸、美國、日本等地現代史學者

重新檢視中日戰爭裡的每一個關鍵時刻:

日本軍國主義的興起源於帝國憲法的失衡、

1936年底的洛陽祕密軍事會議確定抗戰大戰略、

七七事變的本質是失控的賽局遊戲、

八一三淞滬大戰的目的是要扭轉日軍的作戰軸線、

花園口決堤作戰最初是德國參謀提出的大戰略之關鍵、

中日戰爭是中國走向真正統一的重要階段。

過去七十年,西方以傳統的地緣戰略觀來看中日戰爭,常把國民政府視為腐敗、無能、消極抗日、在國共內戰中耗費力量,對於太平洋戰爭無足輕重。

幸運的是,青史並未成灰。近年許多史料(尤其是《蔣介石日記》)相繼開放,帶動一波民國史研究的熱潮,抗戰史尤受矚目,不少學者對抗戰史提出新的觀點。

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院在2012年推動「重探抗戰史」(Revisiting the 2nd Sino-Japanese War)跨國研究項目,由郭岱君研究員主持,結合台、美、中、日、英五國學者,廣泛使用各國檔案,重新探討抗日戰爭。若干新的發現、新觀點足以顛覆我們過去熟知的抗戰論述。

「重探抗戰史」研究計畫預計集結為三大冊出版,兼顧軍事史與政治史,內容涵蓋抗戰時期的戰事、政經社會、外交關係、領導人物的心路歷程與彼此間的互動等各個層面;既探索戰爭的真相,也兼顧戰爭中「人」的互動。

《重探抗戰史(一):從抗日大戰略的形成到武漢會戰(1931-1938)》是這項研究計畫的第一步成果,論述日本軍國主義興起的由來、九一八事件的背景因素及事變前後國民政府的因應之道、一二八淞滬戰役的真相、蔣介石及其幕僚如何在1931年到1936年之間逐步形成抗戰大戰略、七七盧溝橋事變的本質、八一三淞滬大戰的重大意義、國民政府如何一步步誘使日軍落入持久戰的陷阱之中。研究寫作團隊針對每一件重大事件均予以重新探討及評析,力求提供一套符合新時代需求的全面性抗戰史著。

※ 本書共同作者

李 玉:南京大學民國史研究中心教授

周 珞:獨立軍事史研究者

肖如平:浙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郭岱君: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院研究員

洪小夏:上海師範大學法政學院教授

張世瑛:中華民國國史館研究員、審編處處長

張玉萍: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講師

傅應川:前中華民國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局長

加藤陽子: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科教授

深町英夫:日本中央大學經濟學部教授

郭岱君(Tai-chun Kuo)

台北人,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院研究員。曾任史丹佛大學東亞研究所、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客座教授,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副教授,中華民國總統府新聞祕書、第一局副局長、行政院新聞局駐波士頓辦事處主任等職。專長為政治經濟發展、中國政治、中國經濟發展、中美關係、近現代中國歷史檔案研究等,在行政及學術上均有傑出的成就。

2003年起參與胡佛研究院檔案館「近代中國檔案及特藏資料保存與研究」專案,此項搜藏包括國民黨檔案(約四百萬件)、《蔣介石日記》、《蔣經國日記》、中華婦女聯合會檔案、宋子文檔案、孔祥熙檔案等,學術界公認是中國大陸和台灣地區之外,全球收藏近代中國檔案資料最豐富的史料中心。

著作見諸中美各重要報章期刊,與馬若孟教授合著的Watching Communist China, 1949-79: A Methodological...

(展开全部)

目录
不容青史盡成灰──寫在前面
第一編 中日戰爭的起源
第一章 日本軍國主義的興起
一、日本歷史的朝鮮觀與中國觀
二、日本近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和軍政關係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第二部啥时候出啊,等了好久了。
没有想象中的好,现在这个分明显是高了。国军视角1931~1938年抗战史,偏重蒋的战略和具体战役,略写了不少东西。比较好的是用了不少新观点,部分事件具体辨析尚可,但有的像花园口之类也不太行。至于蒋的大战略,适合读多了官方史观概论的稍微换换脑子,具体阐述也一般。比较热爱蒋的日记,偏向为蒋回护。注意到了日军的战略分析。众手修书,全书连贯性稍低,有些章节质量一般。怀疑没有校对。部分章节应该是机器简转繁,错字也不少。里面有几张地图有点离谱,把宝鸡画在西安东边,把北京画到太原的位置。
郭岱君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这本书没有办法在大陆出版。但是我党06年就开始承认正面战场的重要性了,大陆也不乏《国殇》等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纪实的出版,只不过此书西安事变那一章揭穿了xx关于促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谎言,所以如果能有所删减,并不是没有在内地出版的可能。 一些摘录: 日军战报这样记载中国第二军团的将士:中国守军决死勇战的气概,无愧于蒋介石的极大信任。全部守军凭借散兵壕,顽强抵抗到最后。壮哉!在狭窄的散兵壕内,敌兵重叠相枕,力战而死之状,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曾使翻译劝其投降,应者绝无。尸山血河,非独日军所特有。
凯旋为国士,战死为国殇。精忠长耀史册上,万丈光芒!
一寸山河,何止一寸血……gou 日的……好在我们终于胜利了……
高赞竟然说蒋介石是抗战胜利的主要贡献者这一点在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中已经没有疑问,我看这里面疑问可大大的呢。 蒋介石从33年开始卧薪尝胆,忍气吞声,为战争作准备;淞沪会战,蒋在35年就决定要主动在上海开始战争;花园口现在一堆人在骂,但早就发钱让人撤离,结果凿开头两天没下雨,人又都回去了,最后争取了三个月进行武汉大撤离,日本人到武汉的时候发现是个空城;南京撤离混乱不堪,自己人打死自己人就不少,估摸着赖给谁了?多少人劝蒋不要再打了,当年劝蒋抗日的那些人现在都跑来劝蒋和谈,不然要亡国灭种了,结果呢?淞沪会战中央军就没了70%,给了地方军一个交代,蒋有为了权力故意保存自己的部队吗? 今天八一三,都说铭记历史,那总该读一点吧? 当然,我不喜欢郭岱君本人。还有杨天石,但他们解读蒋日记还是不错的。
出一本,有需要联系我吧
最大的优点是不带奇怪滤镜(指各种沾染强烈意识形态因素的视角),用正常治史的角度看待抗战史。但还是感觉有些事件的研究不够深入,但是可以理解,关于战争和军事的历史搞起来总是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