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第三帝国史的封面

第三帝国史

郑寅达

出版时间

2020-06-01

ISBN

9787214238719

评分

★★★★★

标签

历史学

书籍介绍

本书是由中国德国史研究会会长郑寅达和中国德国史研究新锐陈旸积三十年之功而成的一部力作,代表了中国学界在第三帝国研究领域的水准。作者突破了“兴亡史”的旧框架,并没有止步于论述第三帝国兴起、扩张、覆灭的过程,而是关注其改造和运行的内在逻辑,深入剖解第三帝国政治、经济、文教、种族、社会、军事等各方面体制特点及成因。全书既呈现了历史大势下普通人的生存境况,也从体制层面探寻了第三帝国历史走向的必然性,为反思第三帝国贡献了东方智慧。

用户评论
3.5星。应属国内对第三帝国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腰封说“突破兴亡史的框架”,系指本书集中于纳粹体制,因为从后记看,它其实脱胎自早先的《法西斯体制研究》一书。注重两大权势集团(垄断资产阶级、国防军)的力量,不无阶级分析的味道。材料梳理下过功夫,很像教科书,一板一眼而文笔不流畅,大量表格,但竟无地图。不止一次提到希特勒和纳粹高层学历低、文化水平不高。撰述时有些特殊话语(国情、黑材料、峥嵘岁月、大资本家等),也有用词褒贬(党徒、叫嚣、魔掌等),少数陈述重出(如188页与218页)。多为苏联曲为辩护,政治性强,但已算尽力客观。战史仅占全书七分之一,重东线、轻西线,北非战场则几句话一笔带过,这部分多流水账,最无可观,还不如舍去,直接以纳粹德国的体制研究出版。
这样学术不规范和东拼西凑的文章硬是把自己说成是“前沿成果”?丢不丢人啊。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TUxOTc4Mw==&mid=2650506368&idx=2&sn=099eb547e9a189aeb6f8d1e4734575f6&chksm=bef868c8898fe1de9791339fcd99965588f78fcdb6af919e092ff49692bbcf4d85c24c64c665&dt_dapp=1#rd
2020已读33。不出所料,此书与同出版社的6卷本《德国通史》中的第5卷重合度很高,但这本《第三帝国史》开篇即为纳粹党的组建与夺权,对魏玛共和国交代甚少,故不如看《德国通史》第5卷罢。时至今日,中国的纳粹德国史研究还以超越夏伊勒的《第三帝国的兴亡》为目标,显然是不够的,毕竟后者是50年代的作品。此书若是出版于八九十年代,那必须给5星。随着埃文斯的第三帝国三部曲的引进,此书自然稍逊一筹。即便如此,书中引用的材料汇集了大量80年代以来的重要中文著作(译著与本土研究),图表与原始档案也较为丰富,可以当作资料汇编翻阅。
能感觉出来是一部中国人写的德国史。
看起来算是比较快,行文比较通畅,语言精练,没有欧美学者废话连篇的毛病,非常符合中文读者阅读习惯。郑老此书是要在威廉·夏伊勒的基础上,以“修正派”观点出现,指出夏伊勒的著作关于纳粹内部机制以及自身体制的内容,着墨较少,因此,本书在第三、四、五、六、七以及第十二章花了不少篇幅从各个方面介绍纳粹体制,而后面关于欧战经过的叙述则集中在第十一、十三章完成,总体而言还是详略得当的,但战争部分着实有点堆砌文字之嫌,战后有关第三帝国的历史作品已经浩如烟海,既是作为修正立场的著述,完成对纳粹体制的讲述和对个中历史事件的评论,已经是达到核心目的,其实战争经过,真的已经不用写了。另外,在有关希氏政权产生的历史大背景和其体制的形成过程,我个人还是比较欣赏理查德·埃文斯的《第三帝国的到来》和《当权的第三帝国》。
看来预售的宣传,买了这本书,看完之后感觉有点失望。一是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来写,感觉有点凌乱。二是有些事情感觉没有说透没有说清楚。
从学术用语的规范性来说,比埃文斯那三本强太多了。埃文斯译本的译者,包括编辑,显然对德国史常识不熟悉。译者可能也不掌握德语。甚至21世纪了,还把纳粹翻译成“国家社会主义”。埃文斯著作其实是叙事性强,而研究导向弱的大众学术书,翻译难度不大,但只要是学术书,就不适合跨学科背景的人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