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伊藤博文的封面

伊藤博文

[日] 泷井一博

出版时间

2021-03-01

ISBN

9787214255204

评分

★★★★★

标签

历史学

书籍介绍
伊藤博文早在幕末维新时期就留学英国,接受了西方文明的洗礼;在明治维新后,他制定宪法,开设议会,出任第一代总理大臣,构建了近代日本的框架。但是,后世对伊藤博文的评价却不是很高,认为他是没有哲学头脑的政治家,是没有思想深度的现实主义者,是吞并韩国的幕后推手。然而,事实上却不尽然。本书从“文明”“立宪国家”“国民政治”三个视角,详细考察了伊藤博文的整个人生轨迹,明确了他那些被忽视的思想与国家构想。 泷井一博:1967年(昭和四十二年)生于日本福冈县,1998年完成京都大学研究生院法学研究科博士后期课程,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历任京都大学人文学科研究所助手,神户商科大学助教授,兵库县立大学经营专业助教授、教授,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现为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为日本国家制度史、比较法学史。著有《德国国家学与明治国家体制》(ミネルヴァ书房,1999)、《文明史中的明治宪法》(讲谈社,2003)、《伊藤博文》(中央公论新社,2010)、《创造明治国家的人们》(讲谈社,2013)、《明治时代的遗产》(ミネルヴァ书房,2020),编有《伊藤博文演说集》(讲谈社,2011)等。曾获得角川财团学艺奖、大佛次郎论坛奖、三得利学艺奖等。张晓明,北京外国语大学日本学研究中心文学博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学院讲师。研究领域为日本思想史、中日儒学交流史。魏敏,京都大学法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讲师。研究领域为中日法律交流史、比较法。周娜,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学博士,大连交通大学讲师。研究领域为日本古典文学、中日文学比较。
目录
一个值得关注的观察与研究伊藤博文的新视角——泷井一博教授《伊藤博文》中译本寄语
中译本自序
前 言
凡 例
第一章 与文明的际会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本书是日本史学家泷井一博撰写的伊藤博文的思想传记,作者试图打破过往印象中对伊藤博文政治影响深远,但是思想评价较为贫瘠的问题。泷井一博指出伊藤博文是个非常善于思想的政治家,他视文明为一种制度,对于伊藤博文而言,为了权力的斗争并不是政党的本性。他在创立政党的时候也贯穿了自己的理想,但是政党本来就是为了获得政权进行激烈交锋的产物。他对中国的发展一直抱有客观距离,并不亲近任何一派。但又擅长从他人的失败与经历中获取经验教训,从而创造更多新颖有效的政治改革途径,不失为一代身体力行的政治思想名家。
伊藤博文,远远不止“明治宪法之父”的称号可以概括。这位积极参与并形塑日本近代政治,并把皇室机关化的政治家,尽管被目为政坛变色龙,但他的实用主义、渐进主义颇为难得。鲜为人知的是,他还帮助梁启超逃亡日本,也对晚清改革派惺惺相惜。
作者着重处理传主的政治理念与国家构想,无论立宪政体与政党政治都取渐进主义的思想,试图摆脱旧有的善变的伊藤形象。过于强调文明国化的倾向有忽略强权政治的缺陷。
伊藤从急进主义到渐变主义还有帝国宪法改革试图限制帷幄上奏是全书值得一看的部分。但四五章则仿佛在讲1898年伊藤就计划成立大政翼赞会,您这是夸他吗?韩国部分更是洗的令人发指,这并非作者所谓的创新视角,我相信吞并朝鲜的时代帝国学者和媒体大都采取这种角度,30年代一定更甚。当下深谙所谓辩证法的某崛起帝国也深得这个角度真传。
比较意外的是,这本书最后写成了一本“失败者之歌”,更像是唱给失败者伊藤博文的挽歌。(但其实一般日本人心目中,伊藤博文肯定不算一个失败者。相反,他有点太成功了。)不过,从他的文明论而言,他的一生确实还远远没有做到足够好,至少在韩国问题上,伊藤博文完全失策了。相反,因为他和中国若即若离的关系,好像更多中国人会把他视为一个豪杰人物。政党政治的问题,其实让我比较有同感。在建立政党政治的同时,如果实现国家的团结,而不是造成国家的分裂,真的不是一个伪命题。伊藤博文想要创造一种“会”的模式,来折中于政党政治。说来也巧,今天日本政坛,暗流涌动的就是各种“会”。伊藤博文是一个终其一生,都在让一切离自己初衷越来越远的人。
本书不是一本伊藤博文的简短通史,而是抓住几个关键节点介绍伊藤博文的政治思想——崇尚西方文明、推崇立宪政治和国民政治、强调行政权力以及重视实学,这些思想碎片体现在了他所建设的明治宪法体制中,也影响了中韩两个主要邻国
伊藤博文的失败大概就在于他太过学者,太注重建构,而忽略了人性的不可控。(不过后记提到伊藤本人对人性有很多悲观失望,也许他最后的人生结局也是自己早就预料到的吧)
读完对伊藤博文的思想多了不少理解,甚至隐约间产生了崇敬之感。
优缺点并存吧。谈了伊藤的思想来源,破除了比较庸俗的功利主义者形象,也许可以根据日记藏书等发挥更多的阅读史工作;学院派写思想史的问题是很容易把传主拉低到自己同一个层次,单纯就思想论思想,脱离物质、宦游方面的背景;在中韩很多问题上脑补比较多,典型的日式小说笔法;不知道这本书是怎么进到萬聖書園的年度推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