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中国剩女调查的封面

中国剩女调查

罗爱萍

出版时间

2014-06-30

ISBN

9787218087078

评分

★★★★★
书籍介绍

近年来,超过了传统意义上合适婚龄而尚未婚配的女性越来越多,年过三十仍单身一人的女性群体正日益庞大。她们被我们称为“剩女”。大众媒体、婚恋网站、电视相亲节目、情感专家、社会名人等各路人马,对剩女穷追猛打,靠扭曲未婚女性的形象收名获利,合谋掀起了一股消费剩女的狂潮。

剩女已经被媒体塑造了一种刻板印象:择偶高标准,并为这个高标准付出长期焦虑不安的代价;总是高高在上,强势、干练、聪明,把追求者远远拒之门外;不是把自己锁在很小的交友圈和工作中,就是孤傲地品味生活;另外一些各方面不算太优秀的剩女,便成了焦虑的怨妇或诈骗分子的下手对象,恶性循环似的继续跌入“剩”的深渊。

她们真的是嫁不出去而被“剩”下的吗?是谁给她们贴上“被剩下”的标签?

调查发现,大众媒体展现的剩女形象严重偏离实情。这股消费狂潮背后,是各种政治、资本和文化势力的勾结与角逐。不仅是大众女性,演艺界的女明星也被媒体区别对待:嫁入豪门生子被褒扬,不按时结婚被贬抑。“剩女强”和“剩女错”这两种响亮的声音在舆论中不断回响,传达的信息是“女人不结婚就是错”。

本书犀利指出,在婚姻制度不合理、已婚女性陷入多重权利困境的背景下,舆论对剩女的催婚施压大于对已婚女性困境的关注,这是一种畸形的现象。参与诋毁和污蔑剩女的部分名人在书中被记录和批判,误导女性的专家言论被学术拨正。为了反映剩女的生活图景,书中对分布在8个城市、原生家庭在26个城市的43位未婚女性进行了深度访谈,把话语权归还给剩女,让剩女自己讲述自己,展现这个群体的真实面貌,同时引发对媒体所引导的刻板印象的思考。在全球化视野下,本书还梳理了欧美女性的不婚历史和席卷亚洲的晚婚或不婚潮,给读者提供一个对比的坐标,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剩女现象。

目录
序一 女人的幸福与丈夫孩子无关 罗爱萍    001
序二 女人树大自然直 王蜂    004
序三 阔别十年的回归 江宇    007
开篇语 不再沉默
第一章 21世纪初的“消费剩女”狂潮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在国图看的
这本书是我朋友写的,当时她在广州日报当记者,联同一位英国学者做了调查研究,我们都十分清楚“剩女”概念的出发点是什么。作者后来去英国念了硕士,回来又学了法律,正式转行当了律师,并于2017年做了后继访谈: )
很大程度上,这本书还是很不错的,其中的许多分析,甚至我都在和我妈一起讨论,作为婚姻的经历者,她提供了很多已婚女性在婚姻中的看法给我。而我也确实惊叹于,如今亚洲社会对于女性晚婚和不婚的容忍度,以及对女人的污名化,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很基本的权利,我们都还是完全不具备的,或许是因为身在此山中,我们意识不到中国的婚姻本身对女人的压迫以及法律的不保护,曾经我坚定的认为,婚姻或许是解决剩女问题的唯一途径,现在看来,剩女并不是问题,而是多数人,这个社会的多数人的价值观出现了扭曲,就如同,曾经大家也都认为女人是不应该有选举权的一样。 作为这个社会的占一半能量的人口,是否是我们沉默的太久了。
算是对目前的剩女状况比较全方位的接触和解读
三位作者有两位是传媒出身,记叙行文和素材排列很能体现功底。
在那个年代立意很好,相比同样探讨女性视角和群体的《她身之欲》、《欲望与尊严》来说,内容缺乏社会学或者心理学专业的方法论,更偏向于新闻的论述方法。访谈内容记述比较拖沓,大部分都是日常”通识”,没能很多有建设性的结论或者前瞻性的判断,22年再读可参考性已经比较低了。
作者确实不是为了凑字数才写这么多的吗?有种读论文的感觉。
这书其实挺有意思的,数据很多,能反映一些现象,可以当某方面的工具书用用
基于毕业人生选择关头的一些思考与疑惑,考研一战未上岸,再战的话毕业时就28岁了,如果先稳定工作的话,难免就30了,的确有在该方面考虑是否读研。书中一些剩女剩下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如此。
十年前正是“剩女”被污名化最厉害的时期,能有这样一本书出来为“剩女”群体发声真的很好,尽管它不够完美。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