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制造消费者的封面

制造消费者

[法]安东尼·加卢佐

出版时间

2022-06-14

ISBN

9787218113715

评分

★★★★★
书籍介绍

【编辑推荐】

★为什么我们会买了又买?为什么买得越多反而越不快乐?

商业化将个体从刻板的集体秩序中解放,却又将人投入“自由”的束缚。人们用钱换产品,用产品换幸福,将买买买当作自我实现的方式。消费者最终与全球化生产链末端的工人一起,沦为消费时代的奴隶。

★200年消费主义 简史,商品如何成为世界性的新宗教

一本书囊括两百年消费社会的演进与变革。我们如何从生产者“进化”为买卖机器?如何通过社会演变的历史重新审视当下的生活?在这本书里,读懂消费社会,看清消费陷阱!

★一份兼顾深度与可读性的消费主义认知图谱

对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的深度解读,冷静克制的论述、丰富的史料、贴近生活的案例与视角,或许是认知消费主义及其对社会、伦理、个人心理影响的绝佳简明读本。

★拨开消费主义迷雾,完整再现商人、资本、广告与媒体的合谋

从可有可无到不可或缺,我们在物质与精神上美好但虚假的“必须”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广告和媒体上通过描摹幸福的消费场景,创造美好生活的模板,将我们纳入消费主义的逻辑,最终成为永远追求出众却又毫无个性的噩梦。

★在消费社会,我们孜孜不倦地建设着名为“自我”的终生工程

在商业世界里,品牌、价格、市场掌控了个人价值的衡量标准,消费者将定义自我的权力拱手相让,必须通过挑选市场提供的商品和符号,才能塑造自我。广告、公关、媒体如何“制造”合格的消费者、将人异化成消费的机器?

——————————

【内容简介】

万有引力社会议题书系“万相”001号作品。

短短两个世纪,世界就从农业社会彻底转变为商业社会,在这个极度便利、高速发展的消费时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经历了深刻的变化。市场力量的崛起,也催生了全球社会与政治的多重变革。品牌、大型百货公司、公关和广告的繁荣,商品价值的过度包装,无不影响着人类自我认知、自我实现的方式,使我们从自给自足的生产者“进化”成了“买卖机器”。

本书从18、19世纪商品经济发轫的欧洲入手,展现了消费主义、商业文化诞生和发展,并成为现代生活中心的过程,揭示了世界向消费社会的转变和商人权力的急剧上升,是如何将我们制造成“消费者”的。

——————————

【媒体推荐】

本书考证详细、引人入胜,为我们提供了认识消费社会历史的窗口。

——法国《解放报》

安东尼·加卢佐的文字虽然充满雄心,但又非常容易理解。正如他所说的,消费并不是从始至今都像今天这样占据人们生活的中心位置。这本书探讨了社会在不到两个世纪的时间里向“消费社会”发展的过程。

——法国经济月刊《经济新解》

此前,已经有不少批评声指向过度膨胀的消费社会及其必然结果——“人类变成买卖机器”。50年前,让·鲍德里亚在他著名的《消费社会》一书中就描述了这一现象。但是,向消费社会转变的历史是怎样的?其背后有着怎样的复杂机制?消费主义如何接二连三地进入城市、家庭和媒体?在《制造消费者》这本论述清晰而引人入胜的书中,社会学家安东尼·加卢佐破译了消费主义演变的迷人轨迹。

——法国文化周刊《电视全览》(Télérama)

本书作者没有理论自负、没有展现意识形态,而是用有据可查的文本为读者展现了多种视角及例证,浅显易懂地讲述了1800年到2000年消费社会的演变。

——法国科普月刊《为科学》(Pourla Science)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商品的降生:市场的形成和商品拜物教
速度战胜了距离
商品带来了幻觉
品牌让产品重生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最近被消费主义裹挟,于是想清醒一下。但是这本书有点失望,无论是什么心态下的消费,都是被动接受,传统的与反传统都是营销手段,看来老一辈那种省吃俭用才能脱离消费裹挟。不过,这又是另外一种社会病。
购买商品还是购买商品背后的意义,消费者从来都不是上帝,不过是一茬又一茬的韭菜罢了。
相当扎实的左派消费主义批判读物,虽然大部分内容都是老生常谈,但从一种“消费主义”历史的书写来说,作者对议题的把握和见解都是非常高明深刻的。由于愈发接近当代日常生活,个人比较偏爱20世纪以来的部分,结论部分也是全书的点睛之笔,引人深思。有点不满的地方在于,原书标题并无“全球”,作者毕竟还是聚焦于现代西方,故而“消费全球史”的译法实属制造噱头、画蛇添足的营销手段
导读型,翻起来很轻松,又因为无处可逃而绝望。丹迪主义者和波西米亚艺术家/生产心态:简朴、节约、责任感/家庭合理化
公关/广告章节,完全可以当工具书来看,他们将国家宣传策略的“神兵利器”用在市场上,简直就是另一种维度的“军用转民用”。杂志不是杂志,杂志是纸上商品仓库;主编也不是主编,主编是商品销售经理,李普曼观点有引用,深入浅出,全本阅读体验很不错,译笔也很赞。
人类简史一般的视角,翻译也好
1.以斯多葛主义的方式,也许能应对那些以追求弥补缺陷作为消费需求的宣传广告。2.反叛文化,早在 1960 年代就存在。
以对消费与消费者几百年来的变化关系的细致考察与分析,从而逐渐揭开了现代商业生产与消费升级的迷雾。
很好读,看完想了解马克思主义了。
归根到底不论怎么立志做反主流主义,似乎依旧难以逃脱通过消费定位自己,被物欲凌驾和主宰的焦虑感往后真的大可不必,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