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声音中的另一种语言的封面

声音中的另一种语言

[法] 伊夫·博纳富瓦

出版时间

2020-02-29

ISBN

9787219109304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 编辑推荐 -

★瓦尔特·本雅明《译作者的任务》以来至为重要的翻译论著。

★法国当代举足轻重的世界级诗坛巨匠、著名翻译家、艺术评论家,龚古尔诗歌奖、卡夫卡文学奖得主,法兰西公学院院士,伊夫·博纳富瓦翻译论集首部中译本。

★一场生命诗学的盛宴:从但丁、莎士比亚、爱伦·坡、兰波、波德莱尔、马拉美到俳句,作者邀约我们亲赴诗的腹地。

★“一首诗歌(poème)的诗(poésie)以一种声音(voix)的方式走向读者。”

★通过诗的翻译,对虚幻的概念性言语提出质疑,在进一步自我批评的同时重新思考与异的关系,从而探寻真实的生活与场所,与自己真实的信念相遇。

- 内容简介 -

本书是法国著名诗人、翻译家、艺术评论家伊夫·博纳富瓦关于诗及诗的翻译的重要论集,是一部极具研读价值的诗学著作,堪称瓦尔特·本雅明《译作者的任务》以来至为重要的翻译论著。此外,它不仅是一部翻译论著,更是一场生命诗学的盛宴:从但丁、莎士比亚、爱伦·坡、兰波、波德莱尔、马拉美到俳句,作者邀约我们亲赴诗的腹地。

在本书中,我们会读到这位诗人翻译家从自己的写作和翻译经验出发,对诗及诗的翻译的特殊性与重要性的阐述,对某些诗歌译作的批评,对译者处境与任务的思考,以及对不同语言的诗歌的独特见解……总而言之,在博纳富瓦看来,诗,我们在声音中触及的另一种语言,是存在僭越概念性日常言语,书写生命真实“在场”的语言,诗的语言不同于世上其他一切语言,它斟酌词语,倾听节奏,“一首诗歌(poème)的诗(poésie)以一种声音(voix)的方式走向读者”。诗的翻译是可能的,但不同于其他任何翻译,只能以独特的方式进行:“诗歌唯一需要忠实的是‘在场’”,译者要保留诗意,便要倾听词语的音乐,重新经历诗人用声音勾起的关于“在场”的记忆,用自己的语言和存在经验去重构、去分享原诗的“在场”。诗的翻译应当受到重视,通过诗的翻译,处于两种语言间隙的译者和另一种语言的读者能够对虚幻的概念性言语提出质疑,在进一步自我批评的同时重新思考与异的关系,从而探寻真实的生活与场所,与自己真实的信念相遇。

- 作者简介 -

伊夫·博纳富瓦(Yves Bonnefoy,1923—2016),法国当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也是著名的艺术评论家、翻译家。在翻译领域,博纳富瓦既是成果丰硕的实践者,也是精深独到的研究者。他将莎士比亚、济慈、叶芝、莱奥帕尔迪等人的作品译为法语,其中尤以对莎士比亚剧作的翻译最为知名。同时,他从未停下对翻译工作本身的反思,《声音中的另一种语言》便是他在此方面一部发人深省的探讨集。

- 译者简介 -

许翡玎,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曹丹红,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翻译学、法国文论研究。已翻译出版《日常生活颂歌》、《批评与临床》(合译)、《柏拉图的理想国》(合译)、《马拉美:塞壬的政治》、《不可能性》等多部法国文学与文论著作。

目录
总 序丨重拾拜德雅之学
译者序
声音中的另一种语言
声音中的另一种语言
诗的翻译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三星半。作者将诗歌翻译的个人意见写成文学性散文,如果揭开华丽的辞藻,作者对翻译的看法都是只停留在虚无缥缈的表面上。可读性强,但未必会对诗歌译者有多大的启发。
我研究生的导师是做(诗歌)翻译研究的,但我念书那会儿主要的心思都用在了对李立扬诗歌的翻译和读解上,说起来,做这本书在某种意义上算是“还愿”。感谢曹老师和翡玎的精心翻译。向所有热爱文学和翻译的朋友推荐此书,绝对是一场不容错过的生命诗学盛宴。
2020年傅雷奖入围作品,如镜似水,映照自身,译者追问自为,亦具普世之意义。
很好,但读起来很艰辛…
与诗歌言说不同的“散文的”(de prose)语言建立在概念性思维上,其中的一切精神活动都处于涵义(signification)的层面,而“一首诗歌(Poème)的诗(Poésie)以一种声音(voix)的方式走向读者”,它“借助词语的音响来僭越概念化的东西”,博纳富瓦藉此引出其广义的翻译观,正因为音色、韵律、节奏这些唤醒事物伊甸园色彩的音响超越了机械的再现与分析,译者也应该放弃涵义游戏,转而将即时的、感性的、在场的存在从涵义网络中拯救出来,将“我”(Je)从自我(moi)中拯救出来,每一次译者对原诗的翻译活动或读者对译诗的阅读活动都是一种超越的生成(devenir),在每一次均告失败的斗争中重新锤炼词语逃离概念,最终构成一个译者共同体,不妨说,博纳富瓦的在场诗学堪称文学版的“火焰宣言”。
向所有热爱文学和翻译的朋友推荐此书,绝对是一场不容错过的生命诗学盛宴
虽然自从信任纳博科夫的翻译理论之后,对于其他的翻译学就总会抱有一种怀疑或想提出反驳的理由…而且,présence译成“在场”(应该是该书最重要的概念?)不管从音律上还是意义上,总感觉有些别扭,似乎可以“亲临”,“身临其境”,或“浮现”?总体而言,Bonnefoy幻想的“诗的翻译”是一种理想的完美境界,让一首诗的声音在另一种语言里真实的“在场”,可这可能吗?(另外,大概是我理解不明,为何诗人总是在présence和existence/être之间或是parole与langue/dire等概念间隆起一层晦涩的帷幕?…)
“诗是存在的记忆,它从各种概念性知识不断拓展的黑暗中经过,却能回忆起曾为我们存在过的现实,因为我们可以在即时性中经历这些现实,水、美酒、某个夜晚的清凉、酒杯——在感受时间流逝的时刻,我们可以从这杯中饮酒。”
诗都读不会,可惜没看懂
普通读者不会在读诗时写下自己从诗歌中接受的一切,而没有了优雅的文字,他对作品的接受便无法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