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追寻消失的真实的封面

追寻消失的真实

[法] 阿兰·巴迪欧

出版时间

2020-04-30

ISBN

9787219109489

评分

★★★★★
书籍介绍

- 编辑推荐 -

★什么是真实?我们每天都在纷繁复杂的事件中追寻这个问题的答案。

★真实远不是构建当前的生活,它是遥远的秘密。为了发现这个秘密,我们应从寻常的生活中走出来。

★莫里哀之死、数学本体论、帕索里尼的诗——事件哲学家巴迪欧的“真实”三重奏。

★跟随巴迪欧的步伐,经由一则轶事、一个定义和一首诗,剖开经验的世界,抵达“真实”的核心。

★在今天,我们必须相信,纵然思想使我们不得不哀悼,在真实中寻找真实会是并且就是一种令人愉快的激情。

- 内容简介 -

2012年11月9日,里尔市美术宫礼堂,“事件哲学”的代表性思想家阿兰·巴迪欧为现场的听众作了题为“追寻消失的真实”的讲座。三年之后,巴迪欧在讲座的基础上对手稿进行了部分修改,于是就有了这本小册子。

这本小册子主要围绕真实问题展开,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莫里哀的死亡为例对真实与外表进行区分;第二部分以数学本体论为基础给真实下定义;第三部分则试图在帕索里尼的诗歌中追寻真实。

关于“真实”,巴迪欧在《存在与事件》等著作中展开过深入的探讨。本书则是他对这些探讨的一次回顾性和总结性思考。剖开由纷繁复杂的事件所构组的经验世界,不断叩问“真实”这个观念本身,巴迪欧所展开的研究与我们的现实处境息息相关。

- 作者简介 -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1937— ),法国哲学家,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前哲学系主任。被誉为黑格尔以来最具思辨性的思想家,卢克莱修以来最具唯物主义精神的哲学家,以“事件哲学”著称。主要作品有《存在与事件》、《世界的逻辑》、《苏格拉底的第二次审判》等。

- 译者简介 -

宋德超,巴黎第八大学法国语言与文学专业博士,研究方向为语言的诗学与政治学,译有《人与动物二讲》等书。

目录
总 序 | 重拾拜德雅之学
追寻消失的真实
译后记 | 从不可能出发
用户评论
小开本册子,字大行疏,拿单篇文章卖钱,不算总序和译后记正文仅76页,浓眉大眼的拜德雅也开始走圈钱社路线了。
“所有伟大的诗篇都是从根本上与真实对抗的语言场所,一首诗逼迫语言处在一个不可说的真实点上。”
似乎巴迪欧论证的“真实”与巴特的“神话修辞术”有某些共通之处,在巴特的神话学体系里,附着在一个符号之上的所指并非是对该符号的虚饰或者谎言,而是该符号本身产生意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一种变形。同样的,在巴迪欧的体系里,“外表之物”并非对真实的遮掩,它必然成为真实的一部分,它是一种阻止的同时也是呈现真实的媒介,唯有经由外表的废墟,才得以进入真实——这个论证思路是在太“巴特”了。在他所举的例子中,舞台上以真实的病痛折射文本病痛的莫里哀的例子极佳,它使人想到一系列文本与舞台空间上的折射:比如扮演女性角色的莎士比亚在戏剧中再次进行女扮男装,无怪乎福柯会说现代文学的核心形态是“对折”。与这种精彩的理论论述相比,巴迪欧的政治理论显得有些轻忽和幼稚了,全然纸上谈兵。
B+/ 回过头再去看巴迪欧对转折期戈达尔关于电影“真实”的评论真是意味深长。以及,没有这本书的译后记,我都不知道《存在与事件3》都出了两年了……
对于我来说,是超越的。所以五星。
从任何可能性进入真实的途径都是对真实的分裂,便从不可能性入手:死亡、数学、诗歌其实质都是一种不可能性。莫里哀之死是一方死亡占据另一方死亡的不可能性;数学是无限性之计算的不可能性;诗歌则是语言的不可能性。而不可能性又是被无能包裹着保护着才能被表述出来,于是真实就位于这种无能之中。 ps.从不可能性来看《什么是真实》马约拉纳的失踪则是存在之不可能,这种不可能的表述由寻找的无能保护着。
老社会主义了,写啥书最后都要回归到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上,全球化是帝国主义的伪装,资本主义的真实在当代的外表就是民主,也认同吧,但是感觉书不好看。
“......无论是概念的傲慢,还是丑闻的煽动,它们本身都不会揭示真实,应该换一种方式进行尝试,应该侧身而行、斜向前进,在每一次都独一无二的进程中接近真实......真实总处在流放的形式中,因为,真实作为必须揭开伪装才会显露的不可能或外表,要进入它,就意味着我们要远离寻常的生活,远离普通的生活。真实远不是构建当前的生活,恰恰相反,就像弗洛伊德所作出的出色解释,真实是遥远的秘密。为了发现这个秘密,要从寻常的生活中走出来,从洞穴中走出来......”
了解了是拜德雅什么意思。
只喜欢关于帕索里尼诗歌的那篇,“微小的腐蚀”,关于“用生存代替生活”。译者最后一段的总结也不错,“冒险与迷误实际上具有强大的肯定性力量,因为它们是无限可能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