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群的封面

[德] 弗兰克·施茨廷

出版时间

2018-11-01

ISBN

9787220106491

评分

★★★★★
目录
推荐序 无国界小说
序 章
1 月 14 日
第一章 异 常
3 月 4 日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一部厚厚的悬疑小说,故事精彩。终究关乎人、人类如何和地球生物共存的主题,想起了最近看到的北极熊新闻。 厚重感和书中的悬念以及无名无形入侵各种动物神经系统的 Yrr 引起的恐惧感相匹配。深蓝的书口,营造的氛围和悬念迭出的故事,相得益彰。
内容翔实,但节奏有点怪怪的。反派塑造的有点匆忙。主角的自我认知更新戏也来的轻松。按科幻的路数,明明损失该更惨重才对,却总给人一笔带过的轻松感。后半本来的有些轻了。让前半本看的太厚重。有点头重脚轻。不过相比很多重不起来的科幻长篇,已经好太多了。
当隐藏在神秘深海中的古老智慧再也无法忍受人类的嚣张时,操纵海中一切生物在世界范围内投放傀儡杀手,制造大量几乎无人生还的毁灭性灾难。宏大的主题,扎实的学科知识,细致的科普分析,且画面感十足;如果不是篇幅太长支线太多看到最后有些乏力,我可能会给五星。一些长段落很喜欢,尤其是终章,对一颗诞生于远古格陵兰岛的小微粒乘着洋流环绕地球一周的娓娓叙述很动人。微粒旅行地球一周是一千年,一千次这样的旅行之后,海床就将彻底更新一回,更新一百次之后,海床和海洋都将消失,陆地将聚在一起或被拉扯开来,新的海洋诞生,世界的面容也将变得不同。而人的存在在其中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瞬。我们有什么理由自认智慧超过其他一切物种?翻完近一千页书稿后回到最初,看到首页那句“爱情比海洋更深邃”的献词,忽然有点感动。
非常过瘾的一部小说,整个故事几乎涵盖了欧、美、非三大洲,从极地、格陵兰海到南美沿海,从赏鲸船、实验室、独立号,从海面、大陆架、海沟到海底,场景不断切换,而故事背后的秘密也在万花筒般的场景中不断被抽丝剥茧,里面含盖的各类硬知识读起来并没有作者掉书袋般的生硬与炫耀,相反极其有趣且引人入胜,画面感极强,结尾处用极绚烂的描写手法向读者展现着“群”,并含有着浓浓的宗教般的味道,唯一不足之处可能就是,太厚了太厚了太厚了
1. 打一星是因为只有五分之一值得读,这书原版实体书近千页,kindle 中文版近 17000 页,写这么多废话非常不尊重读者。 2. 出版社乱宣传,这书一点不硬核。我怀疑是从台湾版直接改过来的,很多用词很台湾。 3. 整本书多少能激发人的思考,让人换个角度看海洋,阅读过程需配备谷歌地图。 4. 对大洋的幻想,卡梅隆八十年代拍的 the Abyss 至今无出其右者。
当然可以夸作者的功课做得相当扎实,但小说不是维基百科,我不需要一半以上的内容都在给我进行乏味的科普。何况作者真的完全不擅长塑造人物与推进剧情,不是靠堆砌人物接着让他们一个个死去就是在写作了。作为老白男来说,如果能把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的一半精力用在反思自身对特权上的话,估计笔下的女性角色都不会那么的脸谱化了。我倒要看看这部作品要怎么改编成剧。
设定很喜欢,但废话太多,前两章的大部分故事都很平,没有什么起伏,看过两章之后真的有点想弃了。结局写的真的有点狗尾续貂,把原本隐藏在故事里的思考都刨了出来,硬按着头让大家思考一样的问题,失去了阅读的乐趣。
很空的时候我会还想看一遍的。最喜欢的角色居然是约翰逊,一个充满正义感的享乐主义者。前半部分还挺紧凑,后面就冗长起来……我很同意的是人不要投射自我到任何其他生物……这也是为什么我特别不喜欢科幻片里因为机器人像人,而被人喜欢或者另眼相待,这本质都是人类的自恋。看的时候忽然想起虫师……
这本书有多难看呢?我已经有两周没有读任何书的欲望了。昨晚终于把它听完,一直都是“就这,就这?”的感想……铺垫六百页,解谜一百页,搞事情两百页
阅读体验特别像看罗兰艾默里奇拍的《决战中途岛》,不停的转场转场转场,换人物换人物换人物,其实没啥新鲜内容,说旧瓶装新酒都勉强。不过很纳闷罗兰艾默里奇咋不拿这个本子来拍电影,那月球坠落拍的是个啥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