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中国人与美国人的封面

中国人与美国人

徐国琦

出版时间

2019-01-01

ISBN

9787220108174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利用丰富的档案材料,将焦点集中在民间、个人以及非政府机构之间的互相交往和积极互动上,梳理了蒲安臣、留美幼童、戈鲲化、古德诺、杜威、国际体育等六个领域的丰富历史轨迹,向读者展示,无论中美两国的官方外交关系如何变幻不定,民间和文化层次的交往自有其自身发展的特质和运行规律,并且始终保持高度的活跃机制。“共有的历史”注重文化层面和非政府之间的关系,关注中美两国共享的价值观和目标,而不是简单地只注重政府和军队。从这种角度,我们可以解读出一种全新的中美关系史,并可能找到一种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新范式。 徐国琦,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香港大学历史学特聘讲座教授。近年来致力于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史和共有历史研究,目前已经出版多部专著,代表著作有:《中国与大战》(China and the Great War)、《一战中的华工》(Strangers on the Western Front: Chinese Workers in the Great War)、《亚洲与一战》(Asia and the Great War: a Shared History)、Olympic Dreams: China and Sports。目前正为哈佛大学出版社撰写《何为中国》(Idea of China)一书。
目录
致谢
导言 中国人和美国人之间非同寻常的共有历史
19世纪的使者
第一章 蒲安臣——中国派往世界的第一位使节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没看下去
可能需要找原文比对一下删节部分
19世纪之前,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在国际舞台上都不是强大的竟争者。 然而从19世纪初起,美国人有了将其文明传播到全世界的抱负,尤其想要吸引中国人。自从1990年代以来,美国对华政策便开始在联合与遏制之间摇摆。 互相需要,因为彼此都太大而不会被另一方所控制,太有个性而不会对另一方迁就,彼此太需要对方而都无法承担与对方分道扬镳的损失。值得读一读了解了解,哪怕是时代洪流中渺小到你我这般沉默的小沙砾,一切天下事、红尘事亦复如此。
初看框架时,蒲安臣、留美幼童、戈鲲化、古德诺、杜威等熟悉的名号使我以为是老生常谈的普及读物。然而开读后却发现这着实是一部优秀的研究著作。从文化角度对“共有的历史”的阐释,远比单纯从政治角度考察政府外交来得令人信服。因为所谓“共有”,其侧重应在合作,而非对抗,这也是本书更多关注个人或非政府团体之间交流的重要原因。(当然,看似非官方的交往,难免仍有官方色彩)除了视角贡献,还有史料贡献,大量的美国本土资料为我们展现了人物更丰富的精神世界,不过这一优势也同时导致作者没有达到其不以美国为视角的目标。(但不得不说,与以往被视为“教化者”的古德诺、杜威等不同,本书揭示其被中国“教化”的一面,这是一种很有趣的路径)借用作者导师入江昭的话作为本书观感:“所有历史都属于全人类。”“所有历史必定都是共有的历史”。
切入点形式上新颖,六个不同时代的人或事物见证了中美历史的交叠。而贯穿全书的甚至可以理解为本书发端的一句“所有的历史都属于全人类”似乎得不到什么有力的说明,选材给我的感觉说是一次“重遇”没什么问题,说“交织”则有些言过其实,想要延伸到对国与国关系的层面太需要读者的想象力了,或说依赖于读者本身对中美各自历史进程和国家关系发展的已有认识,这本书仅可锦上添花。此外语言读来有些乏味,过于倚重史料,而史料又并不稀罕,有时甚至有堆砌之感。相对喜欢的是杜威一章,也是因为无论历史语境、讨论意见和叙事语言上似乎都胜过其他部分。就内容本身来说,我学到的反而是人民创造历史,但单个个体的人总是受制于历史进程和制度环境,推进不了什么也阻止不了什么,心有所愿,勉力为之而已,最终化作历史的一部分,俱为尘埃。
专业的史学著作
共存共识共有,如今不得共识,退而求能共存就不错了。
俄乌战争还没有结束,读罢书的最后一章,中国人和美国人齐力抵制在苏联举办的奥运会,所谓,关系与外交,共同历史与相同命运,不过是当下的选择与利益。国与国相交,如此,人与人交往,亦如此。
在国际关系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我曾经在想,如果天下一家,是不是就会很安宁?现在想想,也不是。七八百年来的文化积淀与视野差距,是矛盾的爆发点。我曾经好奇中国是如何在没有科技的情况下,快速发展的?美国的力量,应该被记录。我辈当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