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送行的封面

送行

袁哲生

出版时间

2019-07-31

ISBN

9787220113871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袁哲生纪念文集,收录早期绝版作品、未发表小说与私人手札。

在《送行》中,我们得以见证一个经典作者的诞生。

◎ 编辑推荐

✨ 2005年,宝瓶文化为袁哲生出版纪念文集《静止在:最初与最终》;如今简体版《送行》面世,不只是一场纪念,更是一种传承,让这位小说家重新被认识,让他的 作品不断被重读。本书除了收录袁哲生已经绝版的首部作品《静止在树上的羊》和未发表小说《温泉浴池》,更邀请台湾小说家童伟格为新版作序,将“一笔一画的希望”寄托给未来的读者。

✨我们会在《送行》中看到袁哲生用一种“轻短俏皮、厚积薄发的小说阅读术”去诠释沈从文、汪曾祺、海明威等经典作者;也会看到他书写出风格不同于小说的散文,谈论爱情滋味、服役经历与日常生活。袁哲生在小说之外的创作面向与内心世界,都珍贵地保存于本书。

✨ “写作就是用一种深情的方式跟这个世界说再见。”书写风格独特的袁哲生,最终也在《送行》里阐述个人的创作理念,以“收音机、温度计、灵媒、乩童”等关键字说明何为小说家,用“招魂、通灵”解释写作这项技艺。这些答复,为人打开新的视野,让以后的读者与创作者去往更远的地方。

◎ 内容简介

1995年,袁哲生出版首部作品《静止在树上的羊》,隐约展现日后的小说风格,本书“辑一”即来自于此作。在“辑二”文学评论里,我们则见证小说家与其他创作者的隐秘关联。到了“辑三”“辑四”,袁哲生书写出《温泉浴池》《偏远的哭声》等成熟之作。

从最初到最终,从袁哲生的小说到他的私人手札,我们得以见证一个经典作者的诞生。

◎ 名人推荐

✨ 小说家静停十年文学创作期,将最初与最终,叠合为本书。而倘若真如上述所言,只有作品,可能代替创作者长久地生还,那其实不无残酷地意味着:作品才是创作者的真切生命,因唯有它,有望背离死亡的单调复核,而将小说家自言的“萍藻”,寄托给未来的林泽——一字一句的未知,因此,也就是一笔一画的希望。

——台湾小说家 童伟格

✨ “轻”与“抒情”的创作手法,袁哲生有意将自己与同时代的主流小说家进行区隔。他的写作手法刻意採取“轻”的技巧,美学则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特别是场景的经营、意象的捕捉、节制与留白的叙事手法、抒情的视野,还有现代文学传统裡审视关注的人类的普遍经验、共通处境,这些都在袁哲生笔下获得再次发挥与诠释的机会。

——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系副教授 刘乃慈

✨哲生的文,似乎比我们更早一步试着使用一种减法。他总努力要写得少,而不是写得多;写得轻,而不是写得重。许多小说,情节、高潮、转折、主题种种,都不是必然物,读者随着他的眼睛观看,随着他的耳朵倾听,悟得一个又有情又无情的世界,不堪处,与其大写反叛与轻蔑,不如代之以宽容与幽默。

——台湾作家 赖香吟

◎ 获奖记录

☆ 本书收录1994年台湾“时报文学奖”短篇小说首奖作品《送行》,以及1995年“中央日报文学奖”小小说奖第二名作品《雪茄盒子》。

☆ 作者拿下诸多台湾重要文学大奖,如“吴浊流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五四文艺奖章”,也荣获新京报·腾讯2017年度十大好书、首届“做书奖”年度原创小说等大陆奖项。

目录
一笔一画的希望 文∕童伟格
辑一 开始——转动的景物
作者序 2
雪茄盒子 4
静止在树上的羊 9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比起他的小说,更喜欢他自说自话的小散文。仿佛在说:'有人懂我吗?没有也没有关系吧,但是,有的话就好了呀。'明明从未见过你,却好像面对面的跟你说话。
如果没读过袁哲生,还是要从《寂寞的游戏》《秀才的手表》《猴子·罗汉池》读起,但读过了这三本,那么这本《送行》也就不可能不读。写作内外的袁哲生都很苦,而这一本就成了给苦痛作结——它耗尽了他全部的力气,给他以通透,以及用他自己的话说,可以流传的作品——一口不朽的“好棺材”。
同名篇目“送行”,也曾收入《寂寞的游戏》,作者遗孀希望采用此篇名作为简体版书名,是以保留。至此,袁哲生的纯文学作品已由后浪出齐。
我仍然记得小时候玩捉迷藏时候的感觉,在黑暗的角落里蜷缩着身体,紧绷着神经,盯着向我们寻来的同伴时,我总是感到自己深陷在一股漆黑的幸福之中无法自拔。通常,在这段游戏中最静谧、最美好的时刻里,我会轻轻地从裤袋里搜出一颗压得皱皱的糖果来,剥进嘴里,再用那把油亮亮的小刀把糖果纸切成雪花般的碎片,一面品尝烟消云散的滋味,一面咀嚼糖果的甜美。 我想,人天生就喜欢躲藏,渴望消失,这是一点都不奇怪的事;何况,在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之前,我们不就是躲得好好的,好到连我们自己都想不起来曾经藏身何处。 一直对袁哲生这段话印象深刻
风格类似汪曾祺,但区别也很明显,汪老更放松、闲适,处处透着美好,袁则在看似轻松的文笔中藏着沉重,还有无力、无奈的故作轻松。
我觉得我没有在刻意关注早逝的创作者,我觉得只是一种巧合…maybe很多巧合…比如在看《阳光普照》时还不知道袁哲生,但喜欢上那个司马光的故事,而后读了《寂寞的游戏》又被这种文学气质深深的吸引。可能某种程度上,我确实觉得短暂的生命浓度更高,我很想要了解他们在更为有限的生命中在思考些什么,获得了什么答案吗。
比较喜欢第一辑的差不多,还有第二辑的经典分析很有意思
(wx)75%弃了,真的不适合我。
刚开始看的时候不喜欢故事并未讲完就收尾了,不晓得想要说什么。小说有好几次让我莞尔,但整体风格并不是幽默小说。辑四的排版太浪费纸长了,而且这也是我最读不懂的一辑。
第二本,仍然好喜欢作者文字里沉郁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