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荷兰的崛起是个谜。
从16世纪末宣布建立独立于西班牙的荷兰共和国,17世纪即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从一个刚形成的国家和民族达到了最伟大的巅峰状态。这与周边的法兰西、德意志和英格兰截然不同,也不符合欧洲普遍的规律。
《阿姆斯特丹》是志雄“走读全球系列“的代表之作。徜徉荷兰城市水网,走访博物馆和遗迹,在走读中释疑。
毗邻大洋的地理位置,大大小小的天然水道和运河给了荷兰哪些发展机会?
为何荷兰贵族较国外地位更低?荷兰为何注定会成为水手、渔夫、贸易商和农夫的国土?
什么样的政治体制和经济结构使荷兰自然而然地从中世纪的体制中流淌出来?
“黄金时代“仿佛一道光。这束光照进荷兰城市,形成了众多相对自治,独立的文化中心。
其中最具魅力的是阿姆斯特丹。
它的特点是由同心圆运河环绕。在绅士运河、皇帝运河和王子运河旁边有很漂亮的很有意思的建筑,还有一些城市博物馆,“黄金时代“的氛围还能够在如今阿姆斯特丹的运河边找到和理解。
《阿姆斯特丹之光》(上、中、下)也可以说是博物馆之旅,从梵高博物馆、国家博物馆、阁楼教堂博物馆、威利特-霍尔修森博物馆、范隆博物馆、运河博物馆、博姆博物馆、哈尔斯博物馆、泰勒博物馆,等等。博物馆是了解一个国家历史、风俗、文化和今天最方便的法门,也是一个国家文明高低最直观的指标。
从海牙—代尔夫特—鹿特丹,感受不同的城市之间的竞争对促成这样的自治和多样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古老而美丽的赞斯安斯风车村听风车和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作坊生动地讲述着17、18世纪的荷兰生活。在奶酪小城阿尔克马尔体验传统的交易方式,见识花式“称重“。
这束光也同样照进了荷兰绘画。 17世纪欧洲集体沦陷于“巴洛克时代”,荷兰印象画派题材却在此时开始出现。从梵高,维米尔到伦勃朗,半破产的生活状态背后有哪些社会因素?流连梵高博物馆,借助梵高亲笔书信可以刷新对他自杀的理解吗?
跟着志雄《阿姆斯特丹之光》的走读足迹,找寻这些谜的答案吧~
张志雄,1966年生人,儿时在弄堂长大,1991年进入上海证券交易所,先后任《上海证券报》编委和专题部主任、华夏证券研究所副所长、上海有线电视台财经频道副总监、《财经时报》副总编、《价值》杂志主编等,对资本市场有深刻的了解,就此转身,在时代的巨轮下,今专注旅行、观察、读书、写作、探索,成了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地球自游人”。
自2010年起开始“志雄走读”系列图书创作。十年间他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写了共400多万字的走读系列书籍(共23个系列44本书),书中包含了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美食美景、社会百态,给读者呈现了一个充满艺术和文明的世界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