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的封面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

张隆溪

出版时间

2023-01-01

ISBN

9787220128677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本书用非常精练的语言,概括了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总趋势,即由以创作为中心转移到以作品本身和对作品的接受为中心,认为二十世纪文论强调批评的独立性。本书分章讲解了现代西方文论经历了从形式主义到结构主义再到结构主义之后发展起来的各种理论。并且,本书还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与西方文学理论进行比较和融会,为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的研究做了许多优秀的案例分析,为这一学科的经典阅读书目。

张隆溪,北京大学硕士,哈佛大学博士,现任香港城市大学比较文学与翻译讲座教授。长期专注东西方跨文化研究,在国际学界享有盛誉,获选瑞典皇家人文、历史及考古学院外籍院士,欧洲学院外籍院士,当选2016—2019年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主席。以中英文发表二十多部专著和多篇学术论文。除六部英文专著外,中文著作有《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道与逻各斯》《走出文化的封闭圈》《中西文化研究十论》《比较文学研究入门》《灵魂的史诗:失乐园》《一毂集》《文学·历史·思想:中西比较研究》《阐释学与跨文化研究》《文学·记忆·思想:东西比较随笔集》等。

目录
增订版序 / 1
前记 / 16
1 管窥蠡测:
——现代西方文论略览 / 1
2 谁能告诉我:我是谁?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有些观点比较过时,但总体来说是一本很好的导引,语言平实,易于整理。
把一个我一直有点视而不见的问题提上来了:如果认同于去做政治化的文学批评,文学何在?这种身份政治有朴素的经验主义基础,有共同经历/身份的人才能彼此理解,因而可以为之彼此发声,我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的模式偏向于这种态度,寻找同样的边缘,对于他者敬而远之。“在能够彼此理解的少年时代我们没有力量,而有了力量之后我们只能各自为战”。但反过来想想,不提对于文学作品最初的、直接的情感,身份政治从根本上是假设了不平等,然后通过“敌人少少的,朋友多多的”来谋取身份权益的活动,甚至在把少数人的需求加于多数人。尽管在后现代差异、多元的不可通约性已成共识,可文学的力量难道不正是在一种普遍共通“人性”的基础上得以发挥的?文学从一开始就是平等的理想,我们假设了所有人都可以被感动,就像我们始终相信人们可以相互理解。
但是这本书时常让我自信过头(❌
简洁
常读常新。新增的第十二至第十四章内容对“后理论时代”的比较文学和比较诗学研究颇具启发性,虽是简练精当的表述,实质上这种“问题意识”一语中的,实践起来也一点都不简单。在读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新思考,一是关于文化消费市场和资本运作的关系(因为文学研究逐渐转变为文化研究的原因并不只关乎理论变迁)。二是对“过度的文化研究”的批评:“强烈的身份认同政治色彩”与文学研究渐行渐远。从政治出发又返回政治的读者,才会让人发出“审美失落”的感慨。
喜欢
简明通透,诚恳坚实,气象有大观。
目前为止看到过的把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分类分得最清楚的,言简意赅,尤其是各章节开头的浓缩部分,句句是精华。
补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