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寻找亚洲的封面

寻找亚洲

孙歌

出版时间

2019-10-10

ISBN

9787221154361

评分

★★★★★
书籍介绍

【编辑推荐】

亚洲是什么?谁的亚洲?我们为什么要寻找亚洲?

一部中国知识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寻找亚洲,也是寻找中国,更是寻找真正多元的认识论。

寻找亚洲,并不仅仅是在抵抗西方霸权的意义上是必须的,更重要的是突破欧洲中心论的约束,重新解释被单一化的历史。

全面梳理关于“亚洲”“亚洲原理”“亚洲主义”的来龙去脉。

东亚和亚洲未来的历史与思想变迁究竟会呈现怎样的图景?

描摹大批思想家的“亚洲”性格:冈仓天心、福泽谕吉、孙中山、李大钊、和辻哲郎、竹内好、宫崎市定、滨下武志、梅棹忠夫、沟口雄三、丸山真男

【内容简介】

亚洲不仅是政治概念,也是文化概念;不仅是地理空间位置,也是价值判断尺度。亚洲被西方作为他者加以命名的起点、亚洲的多样性与开放性、亚洲在近代以来不得已接受的西方内在于自身的被殖民过程、亚洲无法以自足的逻辑整合为统一体的现实,这一切一直是困扰着人们的理由。

本书为孙歌教授多年研究东亚和亚洲的思想与现实复杂问题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可以说是记录了孙歌迄今为止“寻找亚洲”的全部过程。从思索亚洲意味着什么,到从东亚的历史与现实中去寻找认识亚洲的方法,再到对跨文化的新的普遍性的寻求,最后落脚对一种新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即亚洲原理的寻找,实实在在是极具原创性的思想锤炼,同时也是一种全新的创造,创造有别于西方中心论、中国中心观的全新认识论。

目录
写在前面
第一章 亚洲意味着什么
两条思路:亚洲是否存在?
两条思路的接触点
京都学派的亚洲论述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孙歌用十分艰涩的语言求索了“亚洲”意象新的普遍性可能,然而这个看似公允和美好的“可能”在现下的时局中显得是那样虚幻和滑稽。
汪力兄应该写个评。孙老师这本书,极具思辨性的对“亚洲”进行思考,将其作为政治概念乃至哲学价值,从而试图将近代和当代的一众最艰辛的问题捏在一起一并解决,包括:近代日本的亚欧视野、对亚太的侵略;战后日本的亚欧视野;美国在东亚的在场;突破西方中心主义,寻求主体性;同时还不能对西方以民族主义化的态度等等。这些问题彼此重叠,充满各种内在矛盾冲突,作者耗尽心力从思想上努力找出解决或者说容纳之道,其实不太现实,追寻她的沉思路径,我感到狭窄细微曲折,也就不容易成为共识,发挥现实作用了。但是,读的过程十分愉悦,不要读太快,仔细琢磨,能感受到思想的敏锐和深刻。
感谢责编旭东兄赠书,拿到书翻了前言并顺路重点读了最具哲学思辨性的第三章,可以看出作者为将现实上无法以自足的逻辑整合为统一体的“亚洲”在理解和言说中“塑造”成一个“整体”所做的艰苦努力,她害怕在构建亚洲“主体性”的过程中,以一种一元论普遍性的模式(新的霸权)代替另一种一元论普遍性(西方霸权),害怕在这过程中既牺牲了亚洲内部的多元性,也牺牲了更大的世界范围内的多元性;所以她希望一种作为“形而下之理”的新的普遍性,让普遍性下降为“理解差异的媒介”,为“寻找亚洲原理”建立“新的价值判断”,乃至建构起“真正多元的世界史认识论”。感觉作者力图克服旧普遍性弊端所依托的哲学资源略狭窄,其实作者所说的将新普遍性作为理解的媒介,已经触碰到了哈贝马斯交往行动哲学的边沿,所以换一种哲学思路的话,可能会让思考更轻松
2015年写北双“陌生的亚洲”主题的评论时就在想,为什么自己读到的后殖民理论中,关于构造亚洲主体性的内容如此之含混,后来才意识到准确的描述并非“含混”,而是“悖论”。这个困境如孙歌所说,有点像是她在接受了“平移的普遍性”这一主张之前的状态,如何重新理解普遍性,并在容纳差异的前提之下重新构造?问题一旦来到了这个方面,以往阅读经验中的那些空无的指向就都找到了靶子。
亚洲问题太过复杂,一本书自然无从解决。但这本书提供的原理却意义重大。全书最有价值的,或许是第二章附录部分对几位韩国思想家的剖析——比起中日思想家无法割除的中心主义想象,韩国思想家更容易以冷静的态度“寻找亚洲”,而处在“分断机制”之下的韩朝关系也让他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更具现实性。而当他们提出分断作为一种机制的原理时,我们就不难得出结论,哪怕是“统一”,都不是解决韩朝问题,乃至亚洲问题的最好方案,因为统一仍是加深分断的做法。唯一的道路是和解,但和解的根本又是理解“个殊性”——没有个殊性的普遍性并不具备理论力量。普遍性不是目的,而是途径;寻找亚洲的意义也不是形成单数的亚洲,而是理解彼此,驱散阴影,最终理解自己。这需要正视复杂问题之复杂的勇气,但这种勇气,可能正是我们所缺少的。
问题意识太清晰了,综述后对亚洲问题有推进,试图研究亚洲的原理,寻找一个整全的、符号与实体相连的亚洲。但不理解这种现实目的先于理论建构的逻辑,一直在讲我们需要一个亚洲理论,但史料的选择几乎全是日本/东亚的,未免有点一厢情愿。要给孙歌老师的治学精神加星,她曾在吉大中文系读书,鲁迅的思想印记促动着她转向日本思想史的研究,学科跨越、十年沉潜的努力却在她的书写中云淡风轻。
硬着头皮翻了前两章,放弃。把别人的研究成果综述、别人对自己的采访集结成书作为学术著作,太取巧了
深刻的洞见和伟大的勇气
同时,恰恰是因为人类社会随着欧洲式“近代”而产生的日益加剧的流动状态,反倒使得无法封闭的世界产生了划分为区域的需求。除了上述西欧对于后发地区的优越感这一理由,不同区域之间的巨大差异也使得人类无法把世界简单地视为一体加以认识。尽管欧洲殖民者“发现”世界的努力伴随着高度自我中心的霸权本能,但是人类生活的多样性,也正是在这个西欧试图征服世界的过程中被揭示出来,而亚洲也在这个流动着的状态中越来越获得了存在感。
差异性与普遍性,连带感,经验与观念,直观与抽象,孙歌一如既往扎实、谨慎的思考反复捶打我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但也能看到她的力所不及。